地名:袁莊鄉 | 隸屬:新密市 |
區劃代碼:410183200 | 代碼前6位:410183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豫A |
長途區號:0371 | 郵政編碼:450000 |
轄區面積:約60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28萬人 |
人口密度:約38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個社區、20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富民路社區 | ~001 | 主城區 | 2003年興建,成立移民小區,2015年8月更名富民路社區。又因居民委員會位于此,而得名。…[詳細] |
長椿苑社區 | ~002 | 主城區 | 社區所在地為長椿寺舊址,因此稱長椿苑社區。又因居民委員會駐于此,而得名。…[詳細] |
袁莊村 | ~201 | 城鄉結合區 | 明末袁氏自山西洪洞縣遷至此地立莊定居,故得名袁莊。…[詳細] |
靳溝村 | ~202 | 主城區 | 因原來靳姓居住的人最早最多,地處山溝,取名靳溝。又因村民委員會以此命名,而得名。…[詳細] |
拐溝村 | ~203 | 城鄉結合區 | 因村建在山溝拐彎處,故得名拐溝。1957年隸屬于袁莊中心鄉。1961年成立拐溝生產大隊,屬袁莊中心鄉。1964年隸屬于袁莊人民公社。1983年撤銷拐溝…[詳細] |
青河村 | ~204 | 城鄉結合區 | 青河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2,為城鄉結合區。…[詳細] |
井溝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古代從山西洪洞遷到此地的居民,在有古井的山溝里建村定居,故名井溝。…[詳細] |
小臺溝村 | ~206 | 鎮鄉結合區 | 因小臺溝村東邊有一溝,溝兩邊住著農戶,中間有一小平臺,坐北朝南,非常朝陽,老百姓經常在此聚集曬太陽、聊天,故稱此小臺溝。…[詳細] |
龍泉寺村 | ~207 | 村莊 | 據說,明代楊姓三兄弟從陜西渭南遷至此地,在龍泉寺西側建村定居,以寺名為村名,故叫做龍泉寺。…[詳細] |
山頂村 | ~208 | 村莊 | 清代,李姓祖上在橫嶺山的頂部定居,后逐漸成村,且位于附近幾個村的最高處,取名山頂。…[詳細] |
亂石坡村 | ~209 | 村莊 | 傳說有二,一說當地李氏祠堂外有個石頭坡,取名亂石坡。二說,位于亂石滿坡的嘹歌山下,故名亂石坡。…[詳細] |
鄭沖村 | ~210 | 村莊 | 相傳早前有姓鄭的兄弟二人鄭大沖、鄭二沖始居于此,后逐漸成村,取名鄭沖。因村民委員會位于此,故得名。…[詳細] |
郭莊村 | ~211 | 村莊 | 據《郭氏家譜》載:明代郭姓始祖郭汾自山西洪洞縣遷密縣老城,至七世郭石鵬。由密縣老城遷石樓山北側立莊定居,稱郭莊。又因村民委員會以位于此,而得名。…[詳細] |
方溝村 | ~212 | 村莊 | 因古代方姓在溝旁定居,逐漸成村,故稱方溝。清代,田姓由滎陽縣田寨遷此,易名田家拐,后人習慣稱方溝,又因村民委員以位于此,而得名。…[詳細] |
張華嶺村 | ~213 | 村莊 | 因張、華兩姓在橫嶺北側建村定居,故名張華嶺。…[詳細] |
石貫峪村 | ~214 | 村莊 | 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行軍打仗路過牛口(今雙石廟),一打聽地名,大吃一驚,認為豆(竇)入牛口,犯忌,于是拔馬而回,將十貫錢埋于此地溝中破忌,由此得名十…[詳細] |
陳垴村 | ~215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1403)陳氏祖陳鸞自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密,在橫嶺北側定居,后逐漸成村,以其自然地理實體得名陳腦。后演變為陳垴。…[詳細] |
槐陰寺村 | ~216 | 村莊 | 因村北有宋宣和七年(1119)建的龍巖寺,后因寺內古槐成陰,俗稱槐陰寺。…[詳細] |
吳家莊村 | ~217 | 村莊 | 此村吳姓人居多故得名吳家莊。1957年屬于袁莊中心鄉。1961年成立吳家莊生產大隊。1964年成立袁莊人民公社,吳家莊生產大隊屬袁莊人民公社。1983…[詳細] |
張家門村 | ~218 | 城鄉結合區 | 因張姓人始居于此并建村,得名張家門,村委會位于此,故得名。…[詳細] |
姚山村 | ~219 | 城鄉結合區 | 相唐代在此建有長村寺,姚、李兩姓族人在此居住,后李姓遷離,姚姓逐漸發展壯大,至明代改為姚家村。因村南有開旸山,北有橫山,兩山夾持,清代改名姚山。…[詳細] |
姜溝村 | ~221 | 城鄉結合區 | 明代,姜姓人遷至開旸山一側山溝里定居,后逐漸成村,取名姜溝。又因村民委員會以此命名,而得名。…[詳細] |
地名由來:
明末袁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逐漸成村,稱袁莊。
基本介紹:
袁莊鄉位于河南省省會鄭州市西南40公里處的新密市市區北部,是河南省貧困鄉之一。南臨新密市區,北依滎陽市崔廟、賈峪二鎮,東接新密市白寨、岳村二鎮,西連新密市米村鎮,區域總面積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萬畝,荒山3萬畝。全鄉現轄20個行政村和1個移民小區居委會,154個村民組,5520戶, 2.2萬口人。境內居民以漢族為主。轄區內現存宋朝的“皇姑寨 ” “千尺塔”、龍泉寺、槐陰寺等古文化遺址。
袁莊鄉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鄭少高速橫貫東西,鄭少高速新密段的東西兩個出口分別位于境內的井溝村和袁莊鄉相臨的楊崗村,滎密惠賈兩條公路連接南北。便利的交通優勢為袁莊鄉融入鄭州市半個經濟圈奠定了基
歷史沿革:
清嘉慶年間屬密縣在坊保。
1922年屬密縣第一所。
1944年屬密北抗日民主政府第四區。
1948年屬密縣第一區靳溝鄉。
1955年靳溝鄉、青河鄉、紅石嶺鄉、姚山鄉和歪井鄉5個小鄉合并為青河中心鄉。
1957年青河中心鄉更名為袁莊中心鄉。
1958年改為姚山紅光公社。
1964年成立袁莊公社。
1985年改設袁莊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