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五里源鄉 | 隸屬:修武縣 |
區劃代碼:410821204 | 代碼前6位:410821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豫H |
長途區號:0391 | 郵政編碼:454100 |
轄區面積:約56.89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29萬人 |
人口密度:約57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五里源村 | ~201 | 鄉中心區 | 據縣志記載,此村周邊泉水河流眾多,因此故名五里泉,又因泉、源意思相通,改名五里源。民間又叫五聯營的原因是這里原有五個自然村,各因姓氏提名為丁莊、姜莊、…[詳細] |
南莊村 | ~202 | 鄉中心區 | 因為緊鄰五里源村南側,且村莊較小,原稱小南莊,后隨人口增多,村莊擴大,去小稱為南莊![詳細] |
馬坊村 | ~203 | 村莊 | 傳南北朝時,有一位將軍姓馬名坊字子安,他途徑此地,見此地有一甘泉,泉水清澈透明,景色宜人,就在此處暫時居住下來。后來外鄉人及附近的人們,也陸續來此安居…[詳細] |
李固村 | ~204 | 村莊 | 李固古稱濁鹿城,東漢末年,曹丕篡位稱帝,漢獻帝劉協被貶為山陽公,住山陽縣(今焦作市墻南村)濁鹿城(今修武縣李固村南)。曹丕為防止漢獻帝叛亂,派將軍李固…[詳細] |
北焦莊村 | ~205 | 村莊 | 民國二十年縣志載:明初焦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居住,形成村莊,就以姓氏取名焦莊。又因郇封鎮也有焦莊村,此焦莊在北,就改名為北焦莊村![詳細] |
東水寨村 | ~206 | 村莊 | 傳很早以前,此地河流交錯,湖泊遍地,物產豐富,居民聚居于此,擇高處建房,故名水寨。后因村民相互爭奪地盤,就在村中立石碑一塊,石碑西為西水寨,以東就是東…[詳細] |
西水寨村 | ~207 | 村莊 | 傳很早以前,此地河流交錯,渠塘遍地,物產豐富,人們聚居于此,擇高處建房,故名水寨。后因村民相互爭奪地盤,就在村中立石碑一塊,石碑西為西水寨,以東就是東…[詳細] |
東板橋村 | ~208 | 村莊 | 傳唐朝以前和西板橋一個村,當時人口不多,居住分散,村的四周河溝縱橫,人們為了交通之便,就在村口用石板架起了很多石橋,也叫成了板橋。唐朝時,當地官府在村…[詳細] |
西板橋村 | ~209 | 村莊 | 傳在唐朝以前和東板橋同一個村,當時人口不多,居住分散,村的四周河溝縱橫,人們為了交通之便,就在村口用石板架起了很多石橋,這村也叫成了板橋。唐朝時期當地…[詳細] |
朱營村 | ~210 | 村莊 | 明朝時,朱興官封懷遠將軍,子孫世襲在此駐扎帶兵,晚年以告老還鄉在此定居,叫朱家營,簡稱朱營。…[詳細] |
大堤屯村 | ~211 | 鎮鄉結合區 | 大堤屯原名大同村,在現在村東一里處,宋朝時獲嘉縣朱姓和武陟劉姓兩戶先后遷居于此,日久成村。當時縣令往北巡視,常過此村,來往的百姓得跪拜接送,為了避免麻…[詳細] |
葛寺村 | ~212 | 村莊 | 傳唐朝時在此修建一座很大的寺廟,幾十座殿宇,僧人百余人。在寺院南邊不遠原有一家姓葛的在此居住,繁衍后代,漸成村落,故名葛寺![詳細] |
碑橋村 | ~213 | 村莊 | 傳清初,此地在運河西北,地域寬廣,有兩戶姓張的在此落戶,得名小張莊。但此處的大部分土地是運河南岸龐屯吳家所有。有姓董的給吳家代種,為了種地方便,就在運…[詳細] |
烈杠營村 | ~214 | 村莊 | 傳明代曾在此處設置營所,因此處土地多躐礓石子,所以叫躐礓營。因二字難寫,被改成烈江營,后又被誤寫為烈杠營![詳細] |
北辛莊村 | ~215 | 村莊 | 北辛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釣臺營村 | ~216 | 村莊 | 傳古代此處有一大河,河中有一小島,當時人稱釣魚臺。武王伐紂時,在此扎營。后島上逐漸有了居民,日久成村落,故名釣臺營。…[詳細] |
小泊村 | ~217 | 村莊 | 原名小坡村,據傳說宋朝時這里距丘陵區北靠九屋山,南向大平原,故名小坡村。到清朝時這里常年多雨,水位上升,此地溝河終年積水,故名小泊村![詳細] |
河灣村 | ~218 | 村莊 | 地處太行山前地帶,四周泉水較多,地下水源豐富,小溝小河縱橫交叉彎彎曲曲,有人遷居于此形成村莊,故名河灣。…[詳細] |
磨臺營村 | ~219 | 村莊 | 傳武王伐紂時,軍隊行至該地,分別在釣臺營、烈杠營和該地扎營,當時磨臺營安裝數百石磨,加工軍糧以供其軍隊。后來撤兵時搬走了磨,丟下磨臺。后有人遷此地居住…[詳細] |
張莊村 | ~220 | 城鄉結合區 | 清末,此地荒蕪人煙,后來縣城里有一家姓張的遷來居住,逐漸形成村莊,故名小張莊。…[詳細] |
臥龍崗村 | ~221 | 村莊 | 傳古時天上有條龍犯了大罪,玉皇大帝將這條龍打下凡間受罪,降在村東頭的小坑里。當時由于地處高崗,坑內只有半坑水,那條龍死不得,活不得,受了三天三夜,玉皇…[詳細] |
馬道河村 | ~222 | 鎮鄉結合區 | 傳宋朝時,岳飛在河南打仗,經常屯兵于此。由于軍馬過多水不夠飲用,便命兵士開渠挖河,將上游王母泉水引入其村,以供軍馬飲水。當時人口不多,也無村莊名稱,后…[詳細] |
地名由來:
據《修武縣志》記載,村周邊泉水河流眾多,古稱五里泉,又因“泉”、“源”意思相通,改稱五里源。
基本介紹:
五里源鄉位于修武縣北中部,全鄉22個行政村,7800戶,3.2萬人,耕地面積61152畝。由于地下水位淺,自然條件好,素有“小江南”之稱,養鴨數量大,鴨蛋質量高,特別是松花蛋加工以有數百年的歷史,是該鄉的農業支柱產業。
近年來,圍繞“發展養殖業,做大加工業”的指導思想,該鄉將養鴨作為養殖業的突破口,將松花蛋加工作為發展鄉、村個體企業的基礎,制定了優惠政策,使養鴨和松花蛋加工得到了較大的發展。2002年初步形成了五里源村、馬坊村、南莊村、東板橋村、東水寨村等八個養鴨、松花蛋加工專業村,養鴨量達50萬只,松花蛋加工專業戶達2400戶,占全鄉7800戶的30.1%,年加工松花蛋9000萬
文化旅游:
海蟾宮位于修武縣城東北五里源鄉馬坊村。原名“真清觀”,相傳五代燕王宰相劉海蟾看破紅塵,棄官修道,馬坊村的馬坊泉即為劉海蟾的洗丹潭,因有金代邱處機所書“海蟾宮入道歌”而得名,F存的大殿座南朝北
佀杏花烈士之墓位于五里源鄉馬道河村年代為1966。為修武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1949年屬修武縣二區。
1955年設立五里源鄉。
1958年改稱五里源大隊。
1961年成立五里源公社。
1983年改設五里源鄉。
海蟾宮松花蛋,是修武縣五里源鄉的傳統特產。傳說道士劉海蟾,于五里源村北馬坊泉,令群鴨取松花蛋酬謝仙女(后人在泉畔筑宮),海蟾宮松花蛋由此得名,其歷史悠久。特點是長存不壞,打開呈固體狀,紅清黑黃,蛋清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