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關店鄉 | 隸屬:息縣 |
區劃代碼:411528211 | 代碼前6位:411528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豫S |
長途區號:0376 | 郵政編碼:464000 |
轄區面積:約90.6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42萬人 |
人口密度:約267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關店村 | ~200 | 鄉中心區 | 明初,息縣至潢川官道經此,設有驛館、接官亭。后來,附近關莊村關姓居民遷來開設店鋪,逐漸形成小集鎮,起名關家店,簡稱關店。…[詳細] |
白灣村 | ~201 | 村莊 | 很久以前,白氏兄弟七人逃難于此,在此開荒種地,建造房屋,繁衍生息,家族日益壯大,且七人后代各有莊落,且莊子靠近河灣,故名。…[詳細] |
柏莊村 | ~202 | 村莊 | 清中期,栗氏遷到此地建莊。因村莊附近有一座墳墓,長有一顆柏樹,此樹生長旺盛,故名柏樹莊,后簡稱為柏莊。…[詳細] |
丁店村 | ~203 | 村莊 | 清初,丁姓人家從南方遷居至此,在此開荒種地,建造房屋,繁衍生息,又開有店鋪,故名。…[詳細] |
桂廳村 | ~204 | 村莊 | 據考證,桂廳起源于清朝,此莊出了一位大官,曾在朝中做官,凡地方官員路過此地,文官落轎,武官下馬,故名貴官亭,解放初改名桂廳。…[詳細] |
黃灘村 | ~205 | 村莊 | 因雨后長期存在大片黃泥灘,故名黃泥灘,后簡稱黃灘。…[詳細] |
胡莊村 | ~206 | 村莊 | 清初,胡氏在此建莊,故名。明屬明灣里。清屬息縣南區明灣里,吳村鋪保。1930年屬臨河區。1941年屬新民鄉十一保,東張灣。1949年屬項店區吳村鋪鄉。…[詳細] |
金店村 | ~207 | 村莊 | 隋朝年間,有一金氏財主在此開有店鋪,且人興財旺,故取名金店。…[詳細] |
呂灣村 | ~208 | 村莊 | 1921年外遷以來,該地以呂姓最多,又位于河灣,因而稱呂灣。…[詳細] |
彭圍孜村 | ~209 | 村莊 | 清末,彭姓人家從江西遷此建莊,在村莊四周筑圍墻防盜匪,故名。…[詳細] |
前洪莊村 | ~210 | 村莊 | 前洪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關集村 | ~211 | 村莊 | 很早,該地位于淮河故道渡口,很多人來此居住,為行人、客商出行方便,慢慢形成集市,因“關”姓人家居多且最早來此,故稱關集。…[詳細] |
任圍孜村 | ~212 | 村莊 | 明洪武二年(1369),從陜西鳳翔府邸穎常縣遷來任姓人家到此開荒種地,蓋房建莊,為防土匪,莊子周圍挖有圍孜,故名。…[詳細] |
王崗村 | ~213 | 村莊 | 明末,王姓人家從江西遷居至此,在此開荒種地、建造房屋,后經發展,家族人丁興旺,因莊建在高崗上,故得名王崗。…[詳細] |
吳村鋪村 | ~214 | 村莊 | 明末,從江西遷來五戶吳姓人家,在淮河故道擺渡,兼賣些物品,后形成鋪子。后人越聚越多,又發展成集市,故稱為吳村鋪。…[詳細] |
新顏村 | ~215 | 村莊 | 1976年建村時上級領導為鼓勵人民改變過往舊的觀念與面貌,換成新的顏面,為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奮斗,故命名為新顏。…[詳細] |
楊九村 | ~216 | 村莊 | 清初,老莊子的楊正青帶領九個兒子搬遷至此,因人多財旺,為保安全,挖溝筑圍孜,因而叫楊九圍孜,也叫楊圍孜,后演變為楊九。…[詳細] |
張灣村 | ~217 | 村莊 | 清中期,周氏(系母姓)在朝做官,后犯罪,改名換姓從四川紅棚縣逃到此地建莊定居,下一代改為姓張(因其父姓張),又村莊位于河灣地帶,故名。…[詳細] |
趙寨村 | ~218 | 村莊 | 清初,寨子西南邊有一條南北路,路旁有一顆皂角樹,往來客商走到大樹下就停下來休息住店,在此樹旁邊,開有幾家飯店,因趙家最為有名,故名。…[詳細] |
中心寨村 | ~219 | 村莊 | 民國前,此莊叫王莊。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此莊有一個叫王進洲的人在外上大學,后分到息縣任軍需職務。回家后在付大塘聯保的中心位置建了一個寨子,十幾間…[詳細] |
朱莊村 | ~220 | 村莊 | 清初,朱氏從南方遷居至此,在此開荒種地,建造房屋,故名。…[詳細] |
前北村 | ~221 | 村莊 | 清末,外地彭氏五兄弟逃難至此,開荒種地,后經繁衍,家族不斷壯大,前后建了兩個村莊,南邊的莊子叫前彭,后邊的莊子叫后彭,統稱為前彭村。2011年更今名。…[詳細] |
地名由來:
明初,息縣至潢川官道經此,設有驛館、接官亭。后附近關莊村關姓居民遷此開設店鋪,逐漸形成小集鎮,起名關家店,簡稱關店。
基本介紹:
關店鄉位于息縣東南部。鄉政府駐地關店集鎮,距縣城15公里。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5公里,總面積90.75公里,耕地面積7.5萬畝。轄21個行政村,363個村民組,13268戶,60122人。
關店鄉地處淮河新故道,新道在北,故道在南,關店被環繞其中,俗稱河里套。全鄉除王崗村地處故道南岸淺丘外,其余為灣地。地勢平坦,自西向東傾斜,南邊緣高,中部多湖泊,比較低洼。氣候溫和,冷暖適中,雨水豐沛,土壤屬沙土,土地肥沃,適耕性強,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境內有湖泊7個,河港6條。
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經濟作物主要花生、油菜。 關店鄉把發展特色種植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
歷史沿革:
清代設保,東部屬明灣里,西部屬閭河里。
1936年設聯保屬一區城關。
1951年設區。
1956年撤區,設關店、吳村鋪兩個中心鄉。
1957年撤中心鄉,設關店、吳村鋪兩個鄉。
1958年2月吳村鋪鄉并入關店鄉,8月建關店公社。
1961年設關店區。
1962年撤區設關店公社。
1983年改設關店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