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西流湖街道 | 隸屬:中原區 |
區劃代碼:410102011 | 代碼前6位:410102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豫A |
長途區號:0371 | 郵政編碼:450000 |
轄區面積:約29.69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9.13萬人 |
人口密度:約3075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4個社區、5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凱旋路社區 | ~002 | 主城區 | 凱旋路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詳細] |
花語里社區 | ~003 | 主城區 | 花語里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詳細] |
水木清城社區 | ~004 | 主城區 | 因該居委會所在地為水木清城小區而得名。自2020年命名,沿用至今。…[詳細] |
紫韻社區 | ~005 | 主城區 | 紫韻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詳細] |
柿園村 | ~201 | 主城區 | 因此地多栽種柿樹,原叫北地柿園,后因人口增多,為耕作方便,遷民在此定居,形成村落。故名。…[詳細] |
鐵爐村 | ~202 | 城鄉結合區 |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制在此建冶鐵爐。公元220年,漢王朝覆滅,冶鐵爐毀于戰亂。后形成村莊,故名。…[詳細] |
西崗村 | ~203 | 城鄉結合區 | 因位于小京水西側高崗上,故名西崗。1946年歸滎陽縣須水鎮六保。1948年10月歸滎陽縣第五區。1951年歸滎陽縣須水鎮。1953年2月歸鄭州市郊區第…[詳細] |
孫莊村 | ~209 | 城鄉結合區 | 孫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2,為城鄉結合區。…[詳細] |
大李村 | ~210 | 主城區 | 據李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十年(1377)始祖由北京李家胡垌遷來鄭州南關,共生3子,長子遷往滎陽須水東南,定村名為大李,故名。…[詳細] |
地名由來:
1971年為解決鄭州市工業、生活用水,對原賈魯河谷進行改造,引黃河水西流成湖,取名西流湖。街道因湖得名。
基本介紹:
西流湖街道位于中原區西部,成立于2011年3月15日,轄11個行政村、77個村民組,常住人口4.82萬人,面積29.69平方公里。行政管轄區域為:東起西環路,西至西四環,南起二七區邊界,北至隴海鐵路線。西流湖街道地處鄭州市城區擴展規劃區,交通、區位優勢明顯,交通快捷便利。隴海鐵路、鄭西高鐵、石武客專穿境而過,鄭上路、中原西路貫穿轄區,西三環、西四環縱貫南北。常莊水庫和西流湖散布其間;水面寬100米,兩側各100米綠化帶的南水北調運河也將穿境而過;正在建設的西流湖生態公園,將成為鄭州的城市“綠肺”和“天然氧吧”。目前,街道黨工委下設19個基層黨支部,其中村級黨支部11個,非公黨支部8個,黨員
文化旅游:
后倉關帝廟地處鄭州西部的丘陵區,嵩山余脈延伸的東北部地帶。關帝廟,坐北朝南,大殿三間,硬山灰瓦式建筑。大門位于中部,兩側為兩個方形木窗。關帝廟現存碑刻7通,其中1通放在院內,為民國時期碑刻,
歷史沿革:
唐武德四年(621)置須水縣。
宋、元、明、清均為滎陽重鎮。
1912年后置滎陽縣須水鎮。
1948年為滎陽縣第五區。
1951年置滎陽縣須水鎮,與第五區并列。
1953年改為鄭州市郊區第六區。
1955年改為須水中心鄉。
1956年改為須水鄉。
1958年改為鄭州市郊區西郊公社。
1961年改為須水區。
1963年改為鄭州市郊區須水公社。
1983年改為鄭州市郊區須水鄉。
1987年整建置劃歸中原區。
1994年撤鄉建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