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壩陵街道 | 隸屬:當陽市 |
區劃代碼:420582002 | 代碼前6位:420582 |
行政區域:湖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鄂E |
長途區號:0717 | 郵政編碼:443000 |
轄區面積:約167.19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85萬人 |
人口密度:約29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3個社區、17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壩陵橋社區 | ~001 | 主城區 | 壩陵橋社區居民委員會成立于1993年。1994年分設成為壩陵橋社區居民委員會和錦屏山社區居民委員會。1998年錦屏山社區與壩陵橋社區合并為壩陵街道壩陵…[詳細] |
慈化寺社區 | ~002 | 城鄉結合區 | 慈化寺社區居民委員會成立于2001年,屬壩陵街道管轄至今。…[詳細] |
錦屏山社區 | ~003 | 主城區 | 因社區居民委員會地處錦屏山附近,故命名為錦屏山社區居民委員會。…[詳細] |
白廟村 | ~201 | 村莊 | 明朝、清朝時期屬洪市總。民國三十四(1945)年為白廟保。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時,為干溪區百寶管理區。1951年9月為百寶鄉。1956年12月為…[詳細] |
群力村 | ~202 | 主城區 | 農業合作化時,人們取群策群力之意,命名為群力高級農業合作社。后此名沿用,命名為群力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壩陵村 | ~203 | 主城區 | 此村境內原有一古橋,名壩陵橋,故名。清朝時屬洪市總。民國三十四年(1945)時屬洪市坪保。1949年10月屬城關管理區。1951年9月屬城關區錦洪鄉。…[詳細] |
何畈村 | ~206 | 主城區 | 1956年12月農業合作化時為慈化指導組星光五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時為慈化人民公社星五大隊。1981年5月地名普查時由星五大隊更…[詳細] |
國河村 | ~207 | 城鄉結合區 | 1956年12月農業合作化時為慈化指導組星光第四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時為慈化人民公社星四大隊。1981年5月地名普查時星四大隊更…[詳細] |
蘇河村 | ~208 | 村莊 | 1956年12月農業合作化時為慈化指導組星光一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時為慈化人民公社星一大隊。1981年5月地名普查時星一大隊更名…[詳細] |
花園村 | ~209 | 村莊 |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屬沙溪總。民國三十四年(1945)屬慈化聯保鄉第3保。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時屬沮東鄉。1951年9月屬慈化區公安鄉。1…[詳細] |
童臺村 | ~210 | 村莊 | 明洪武三十年(1398)屬沙溪總。清朝時期屬沙溪總。民國二十四年(1935)屬沙溪鄉。民國三十四年(1945)9月屬慈化鄉。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詳細] |
木林村 | ~211 | 村莊 |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屬沙溪總。民國三十四(1945)年屬慈化鄉。1949年10月屬慈化區。1951年9月屬慈化區鄰慈鄉。1956年12月農業合作…[詳細] |
群益村 | ~212 | 村莊 | 清乾隆年間屬土橋總。民國二十四年(1935)屬土橋鄉。民國三十四年(1945)屬官垱鄉。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時屬官垱區。1951年9月屬官垱鄉。…[詳細] |
群華村 | ~213 | 村莊 | 農業合作化時,人們精神煥發,極大地激發了生產積極性,憧憬著光輝華美的生活和前程,故取名群華高級農業合作社,后此名沿用,命名為群華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榮耀村 | ~214 | 村莊 | 農業合作化時,社員喜獲豐收,生活大改善,在社會上贏得了良好聲譽而倍感光榮自豪,故取名榮耀高級農業合作社。村名沿用舊社名。…[詳細] |
照耀村 | ~215 | 村莊 | 農業合作化時,人們獲得了豐收,對社會主義充滿憧憬,愿社會主義光芒照耀大地,故取名照耀高級農業合作社,后此名沿用,命名為照耀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精耀村 | ~216 | 村莊 | 農業合作化時,人們獲得了豐收,煥發了革命精神,閃耀著社會主義的思想光輝,故建社時取名精耀高級農業合作社。后沿用此名,命名為精耀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黃林村 | ~217 | 村莊 | 此地處于黃林崗(地片)上,故命名黃林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魯山村 | ~218 | 村莊 |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屬瓦窯總。民國三十四年(1945)屬慈化鄉第9保。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時屬沮東鄉。1951年9月屬慈化黃林鄉。1956…[詳細] |
慈化村 | ~219 | 村莊 | 此村地處慈化寺古集鎮,故以古集鎮名稱命名為慈化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地名由來:
因境內原有壩陵橋,故命名為壩陵街道。
基本介紹:
壩陵辦事處地處三國古戰場,位于錦屏山、九子山、黃林崗與沮漳河夾洲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原丘陵兼而有之,東徑111°44′至111°57′,北緯30°45′至30°53′,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8°C,年均降雨量971.6毫米。東與兩河鎮、河溶鎮交界,南與玉陽辦事處隔河相望,西與玉泉辦事處相連,北與廟前鎮、淯溪鎮毗鄰,距當陽市主城區2公里,因“張飛吼斷壩陵橋”而得名。下轄17個行政村、2個社區,94個村民小組、36個居民小組,23529戶,總人口56078人。全處國土面積167.1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240.73公頃,水域4600公頃,林地3800公頃,森林覆蓋率25.1
榮譽排行:
2022年3月,湖北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命名壩陵街道為2022年度湖北省生態鄉鎮。
文化旅游:
雙冢子位于當陽市壩陵街道群華村,年代為漢。類別為古墓葬。為第三批宜昌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雙冢子及周邊一定范圍。以北緯30°47′23.6″,東經111°56′21.2″為基點,向東
魯家崗遺址位于當陽市壩陵街道錦屏山社區,年代為漢。類別為古遺址。為第二批宜昌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魯家崗遺址及周邊一定范圍。以北緯30°50′26.2″,東經111°47′48.2″
歷史沿革:
清乾隆年間為洪市總。
1935年為第一區洪市鄉。
1951年為城關鎮洪市鄉。
1958年為長坂人民公社錦洪鄉。
1989年1月設立壩陵街道。
2001年3月壩陵街道與慈化鎮合并后為壩陵街道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