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石窯社區 | 隸屬:紅土鄉 |
區劃代碼:422801202002 | 代碼前6位:422801 |
行政區域:湖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社區 | 車牌代碼:鄂Q |
長途區號:0718 | 郵政編碼:445000 |
城鄉分類:鄉中心區 | 分類代碼:210 |
地名由來:
所在地為石窯,故名石窯社區居民委員會。當地人們習慣將柴、煤燒成石灰用作莊稼肥源,以此為由將該地取名為石灰窯。2002年村組合并時,從原石窯管理區分離出一個居委會和一個村委會。為方便區分,紅土鄉政府將石灰窯中的“灰”字去掉,命名居委會為“石窯社區居民委員會”,命名村委會為石灰窯村村民委員會。在全國第一次地名普查時,工作人員認為石灰窯名字沒有意義,又改名為“施鶴要”,即恩施到鶴峰、石窯到鶴峰的一條要道,因此該地又有“施鶴要”之稱。
基本介紹:
石窯社區是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紅土鄉下轄的社區,城鄉分類代碼為210,為鄉中心區。區劃代碼為422801202002,居民身份證號碼前6位為422801。郵政編碼為445000,長途電話區號為0718 ,車牌號碼為鄂Q。石窯社區與天落水村、紅土社區、烏鴉壩村、稻池村、平錦村、老村村、紅土溪村、大巖村、大河溝村、龍角壩村、漆樹坪村、石灰窯村相鄰。
歷史沿革:
清康熙年間(1662-1722),便有人居住。
清雍正年間(1723-1735),社會變危,戰亂頻繁,災害重生,由湖南常德、澧縣、慈利等地農民張、薜、李、藤、楊、田、覃、曹、黃、王十姓為主人氏結隊攀藤越岸,陸續遷徙于此,分割據地,挽草為界,搭棚而居,繁衍生息,號稱十個棚。
屬恩施縣崇寧里六甲。
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二區,為石窯聯保第一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第二東鄉區
周邊相關:
石窯社區附近有恩施大峽谷、恩施土家女兒城、板橋鹿院坪、恩施土司城、梭布埡石林、楓香坡侗族風情寨等旅游景點,有板橋黨參、恩施玉露、恩施青錢柳、恩施馬鈴薯、恩施紫油厚樸、恩施黑豬肉等特產,有撒爾嗬、恩施儺戲、恩施板凳龍、太陽河民歌、恩施玉露制作技藝、恩施燈戲等民俗文化。
區劃: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紅土鄉·石窯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