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望夫樓村 | 隸屬:十里街道 |
區劃代碼:421381002201 | 代碼前6位:421381 |
行政區域:湖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鄂S |
長途區號:0722 | 郵政編碼:4413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以村內居民點名“望夫樓塆”派生而得名。據說在很久以前,“望夫樓”這個地方都是平畈,四鄉百姓在這里種田織布,生活得比較安定、美滿。當時,村子里有對青年男女,從小青梅竹馬,形影不離。兩家父母都覺得他們是天生一對,地造一雙。姑娘十七歲那年他倆按傳統風俗拜堂成了親。婚后夫妻倆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十分幸福。村里的人都夸他們是百里挑一,妻惠夫厚。可是有一天,忽然來了幾個衙役,手執一張紙,說皇上為了不讓胡人(匈奴人)南下侵擾中原,要讓全國老百姓去修長城。青年人、中年人都要去,說是只要一年時間就能回家。他們就把村里的青壯年用繩子系成一串,連推帶扯的押走了。小伙子被捆走的時候,他新婚的妻子正在機上織布,得知丈夫被帶走的消息后,急忙跳下織布機不顧一切的向村外跑去,但已經晚了!她只看見丈夫漸漸遠去的背影,只聽到“……你在家等著,我一年后就回來……回來……”斷斷續續的聲音。妻子大叫一聲,昏倒在地。從此以后,這位從前活潑、歡快的姑娘變得沉默寡言。每天早晨她都要到屋后向丈夫遠去的方向眺望。每次他都想站得高一點,望得遠一些,就從附近用衣服兜土墊腳。就這樣,她堆呀,堆呀,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不知疲倦地往返運土,從不停歇。玉皇大帝被她的誠心所感動,就派一個天神下凡來幫他的忙。一天,她正在運土,對面忽然來了個白發老太婆,對她說:“姑娘,歇一會吧,這樣會累壞身體的。”她說“不會的,我習慣了。”老太婆說:“我幫你弄吧。”說著老太婆用手捧了一捧土,放在姑娘已堆得很高的土堆上,這堆土很快就增高著,不一會兒便堆成了一座山,姑娘回頭看時,老太婆不見了。原來這個老太婆是天神變的,她從別處移了一座山到這里來了。姑娘爬上這座山向北方眺望,口中輕輕呼喚著丈夫的名字,盼他回來。隨著歲月的流逝,丈夫杳無音息,姑娘變成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太婆,最后死在這座山上。人們同情姑娘的遭遇,贊揚她那種忠貞不渝的精神。加上土山形似樓子,故名“望夫樓”。
基本介紹:
望夫樓村位于十里辦事處正北部,全村348戶,總人口1627人,擁有國土面積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的1436畝,山林面積2700畝,果林面積600畝,因地理位置優勢,資源豐富。
望夫樓村與紅石塘村、新華村、林坡村、向榮村、仙人洞村、天竹河村、潭家河村、馬寨村、楊家崗村、墩塘村、寶林寺村、虎山村、殷家新屋村、雙畈村相鄰。
信息來源:廣水市網上黨員群眾服務中心
歷史沿革:
明嘉靖年間屬仁義鄉;清康熙年間屬惠育鄉;民國時期屬忠孝鎮;1949年5月屬十里河區;1957年為旭光大隊,屬城郊區十里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為旭光大隊,屬燈塔公社十里管理區;1959年為旭光大隊,屬城郊公社十里管理區;1961年4月恢復區(鎮)建制,為旭光大隊,屬城郊區十里公社;1975年2月撤區并社,為旭光大隊,屬十里公社;1980年更名為望夫樓大隊,屬十里公社十里管理區;1983年底設區
周邊相關:
望夫樓村附近有高貴三潭風景區、黑龍潭風景區、武勝關、隨州中華山、平靖關、徐家河風景區等旅游景點,有廣水胭脂紅鮮桃、廣水奎面、吉陽大蒜、百花菜、徐家河銀魚、廣水腌臘狗肉等特產,有青銅編鐘制作技藝、炎帝祭典(隨州神農祭典)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