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沙口鎮 | 隸屬:洪湖市 |
區劃代碼:421083110 | 代碼前6位:421083 |
行政區域:湖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鄂D |
長途區號:0716 | 郵政編碼:433200 |
轄區面積:約6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34萬人 |
人口密度:約491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7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沙口社區 | ~001 | 鎮鄉結合區 | 古時,此地河道如織,諸水匯流。《湖北輿地記》載。在洪湖之北有小沙口港,北由關愛河分支南流五里來往。小沙口河由三汊河南下十五里抵,北河舊名小荊河。“馮姓…[詳細] |
新場村 | ~200 | 村莊 | 明萬歷元年(1573),吳姓家族遷入此地,開辦商鋪和手工作坊,漸成商貿市場,故名吳家新場,后簡稱新場,并引用為村名。…[詳細] |
上新河村 | ~201 | 村莊 |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洪水沖垮官湖垸堤,形成新河,此村位于上游河口,故名,后引用為村名。…[詳細] |
新建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明清時期屬沔陽州南鄉;1932年屬沔陽縣四區小沙口鄉,1951年屬洪湖縣七區沙口鄉蔡楊灣、新墩村,1958年屬沙口公社新建、新生大隊,1961年屬沙口…[詳細] |
下新河村 | ~203 | 村莊 | 清光緒十三年(1887),欽命提督宋鳴德率兵在此開挖一條人工河,自沙口鎮方山、紅星河起,至海嶺、蔣嶺、崔溝、袁家臺出洪湖,人稱新河,其下段名下新河,后…[詳細] |
崔溝村 | ~206 | 鎮中心區 | 村中有一廟名崔家廟,廟旁有條溝,故名崔溝,后引為村名。…[詳細] |
水口村 | ~208 | 村莊 | 以所在地水口橋而得名。清乾隆元年(1736)屬沔陽州咸寧鄉,清光緒元年(1875)屬沔陽州南鄉,1932年屬沔陽縣四區沙口鄉。1951年屬洪湖縣七區沙…[詳細] |
蘆花村 | ~209 | 村莊 | 因村址依湖傍水,蘆葦叢生,遍地花絮,故名。…[詳細] |
紅旗村 | ~210 | 村莊 | 明清時期屬沔陽州南鄉;1932年屬沔陽縣四區小沙口鄉,1951年屬洪湖縣七區郭嶺鄉郭嶺村、新河鄉陸莊村,1958年屬沙口公社下新河管理區紅旗、新洪大隊…[詳細] |
喬嶺村 | ~211 | 村莊 | 清康熙元年(1662),喬姓人家遷居此地一高地,故名。…[詳細] |
柳口村 | ~212 | 村莊 | 原為出入洪湖的河口,因岸邊曾居柳姓人而名柳口。…[詳細] |
左張村 | ~213 | 鎮鄉結合區 | 元至正二十年(1360),左、張二姓定居此地一河灣處,故名左張灣,后引為村名。…[詳細] |
東西湖村 | ~216 | 村莊 | 明清時期屬沔陽州南鄉小沙口;民國時期屬沔陽縣四區小沙口鄉;1951年屬洪湖縣七區新河鄉梁嶺村,新河鄉閘口村,1958年屬沙口公社下新河管理區梁嶺、陳家…[詳細] |
興湖村 | ~217 | 村莊 | 明清時期屬沔陽州南鄉;1932年屬沔陽縣四區小沙口鄉,1951年屬洪湖縣七區中嶺鄉東灣村,新河鄉楊家閘村,1958年屬沙口公社紅三大隊和洪湖水產養殖場…[詳細] |
沙口村 | ~218 | 村莊 | 古時,此地河道如織,諸水匯流。長夏河、三汊河、馮姓河、施流河等四水驟至,拖泥帶沙,沖積成洲,故名沙口。后引為村名。…[詳細] |
永固村 | ~220 | 村莊 | “永固”指世代永存、固若金湯。明崇禎三年(1630)屬沔陽州咸寧鄉,清光緒元年(1875)屬沔陽州南鄉,1932年屬沔陽縣四區沙口鄉;1951年屬洪湖…[詳細] |
劉橋村 | ~221 | 村莊 | 1935年,鄉紳劉二爹出資在太馬河上修建一座木橋,人稱劉家橋,并引為村名。…[詳細] |
紅旗湖生活區 | ~501 | 鎮鄉結合區 | 紅旗湖生活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地名由來:
沙口原實名為小沙口。以地理形態得名。古時,此地河道如織,諸水匯流。《湖北輿地記》載。在洪湖之北有小沙口港,北由關愛河分支南流五里來往。小沙口河由三汊河南下十五里抵,北河舊名小荊河。“馮姓河由沙口南下三里,鎮方山旁為此河之口,向有大馬河一道,長五六十里尾出大洪口。施流河在太馬河之南張家坊,源發沙口市,土名獅子口,中經茶團尾接篆口。眾河四方驟至,拖泥帶沙,沖積淤高,壅沙成洲,故稱此地為沙口。又因此村居沙洲之尖端處,亦稱小沙口。明正德年間,沔陽知州李濂子于公元1514年途經此地,曾留詩有。逶迤沙口村,歲晏過其地"之向,足見沙口得名甚早。建國后,區、社(鎮)黨政機關歷設于此。所以,沙口既為地名,亦為區、社(鎮)名。
基本介紹:
洪湖市轄鎮。1950年屬沔陽縣第12區,1951年劃入洪湖縣第7區,1958年建沙口公社,1961年為沙口區,1975年復置沙口公社,1984年復為區,1987年建沙口鎮。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府25.6公里。面積68平方公里,人口3.2萬。有公路至峰口接仙洪公路。轄吳新場、董口、長河、左張灣、沙口、海嶺、崔溝、蔣嶺、廟灣、水口、蘆花、喬嶺、新墩、柳口、蔡楊灣、鴨漁場16個村委會和沙口居委會。經濟以農業為主,生產水稻、油料、淡水魚。
榮譽排行:
2018年1月,湖北省環境保護委員會授予沙口鎮2017年度湖北省省級生態鄉鎮稱號。
2016年7月,農業部認定沙口鎮為第六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洪湖再生稻)。
歷史沿革:
明朝正德十三年(1514)屬沔陽州小沙口。
清同治元年(1862)屬沔陽監利縣小沙口。
清光緒元年(1875)屬沔陽州南鄉。
民國二十一年(1933)分屬監利縣、沔陽縣。
1951年6月為洪湖縣七區(小沙口區)。
1958年屬沙口公社。
1961年屬沙口區。
1975年屬沙口公社。
1984年屬沙口區。
1987年屬洪湖市沙口鎮至今。
洪湖蓮子,湖北省洪湖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洪湖蓮子出產于生態環境優良的洪湖湖區,產品顆大粒圓、皮薄肉厚,兼有清香甜潤、微甘而鮮的風味。具有廣泛的食用和藥用價值。 洪湖蓮子產品顆大粒圓、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