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仙佛寺村 | 隸屬:翔鳳鎮 |
區劃代碼:422827100228 | 代碼前6位:422827 |
行政區域:湖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鄂Q |
長途區號:0718 | 郵政編碼:445000 |
城鄉分類:鎮鄉結合區 | 分類代碼:122 |
地名由來:
仙佛寺石刻像鑿于翔鳳鎮仙佛寺村酉水河北岸佛潭巖壁上。相古時有佛像在崖壁上現身,人們依樣造佛,故名仙佛寺。巖壁高過百米,在中部,并排開鑿著三大石窟,一次雕刻3尊佛像,每尊高約5米。其神態端莊,造型豐滿,尤以靠南的兩尊工藝最精巧。一說,前清時期,在地中掘出殘碑,上有“咸康元年五月”字樣,清同治《來鳳縣志》推斷,最先造像時間為東晉咸康元年,稱前兩座大佛為“咸康佛”。另一說,據湖北藝術學院美術教授阮璞結合我國佛教石窟流布系統及咸康佛本身風格的時代特征實地考察認為,咸康年號應為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年號(公元925年),咸康佛和永順溪州銅柱在同一時代建造,“窟主”有極大可能是土家族首領。二者說法不一,還有待考證。古人曾修三層佛寺,將佛像盡罩于內,一層為觀音閣并僧舍,二層為鐘鼓樓,三層為大佛堂。古寺上倚絕壁,下臨深潭,古木參天,綠蔭蔽日,檐際泉水四時濺落,左右洞壑幽深,成為本縣避暑消夏勝地,在“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中,佛色被拆毀,碑碣古物被破壞,唯摩巖雕刻主體部分基本完整。寺內有一回文詩碑,刻詩曰:花開菊白桂爭妍,好景留人益晚田;霞落潭中波漾影,沙籠樹色月籠煙。將詩順詠倒吟皆成詩句,將其拆開組合,可演繹成白首新詩。
基本介紹:
湖北省來鳳縣翔鳳鎮仙佛寺村,原名關口村,經來鳳縣人民政府批準,于2015年1月6日正式更名為仙佛寺村。仙佛寺村距縣城4.5公里,地處湖北省來鳳縣翔鳳鎮北郊與宣恩縣李家河鄉、湖南省龍山縣交界,屬兩省三縣交界之地,交通便利,也是一腳踏兩省的佛教神地!千里酉水自北向南從村東頭奔涌而下,209國道和已建成的恩來高速公路(恩施市—來鳳縣)交叉穿村而過,并在村內建成大型收費站二處。
仙佛寺村下轄9個村民小組,有498戶2288人,居民主要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其中土家族占總人口的90%。全村村域面積4.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106.5畝。村級經濟以旅游業、綠化苗木、以及小水果和特色水產養殖為主,
榮譽排行:
2018年1月,湖北省環境保護委員會授予仙佛寺村2017年度湖北省省級生態村稱號。
歷史沿革:
元明時期屬散毛宣撫司,清乾。1736)改土歸流建來鳳縣后屬體乾鄉元阜里,1946年屬小河鄉,1952年10月起屬第一區(原城關區)沙坨鄉,1956年屬沙坨指導組沙坨鄉,1958年政社合一為接龍公社沙坨大隊關口支部;1962年體制調整為沙坨公社關口片;1986年更名為關口村村民委員會,屬接龍橋區沙坨鄉所轄;1993年12月,接龍橋區并入翔鳳鎮,2015年元月6號,由省民政廳批復,來鳳縣人民政府下文
周邊相關:
仙佛寺村附近有仙佛寺、楊梅古寨景區、卯洞、龍嘴峽、徐家寨、鐵匠溝等旅游景點,有金絲桐油、來鳳鳳頭姜、來鳳藤茶、來鳳桐油、來鳳大頭菜、來鳳楊梅等特產,有土家擺手舞、油茶湯制作技藝、來鳳漆筷制作技藝、來鳳打安慶、草把龍、恩施“牛王節”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