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紅鋼城街道 | 隸屬:青山區(化工區) |
區劃代碼:420107004 | 代碼前6位:420107 |
行政區域:湖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鄂A |
長途區號:027 | 郵政編碼:430080 |
轄區面積:約2.6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31萬人 |
人口密度:約8684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8個社區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臨江港灣社區 | ~001 | 主城區 | “臨江港灣”指社區一面臨近長江,一面緊挨青山港。“社區居民委員會”指城市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詳細] |
二街社區 | ~002 | 主城區 | 以所轄的二街坊命名。1976年二街坊建成,二街居民委員會成立。2000年8月,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二街居民委員會更名為二街社區居民委員會。屬紅鋼城街…[詳細] |
三街社區 | ~003 | 主城區 | 以所轄的三街坊命名。1961年三街居民委員會成立。屬和平街道管轄。1965年7月,蔣家墩街道劃分為和平街道、冶金街道。屬和平街道管。1966年8月和平…[詳細] |
和悅社區 | ~004 | 主城區 | 1956年5月成立五街上段居委會,1957年5月成立五街下段居委會,屬蔣家墩街道。1960年5月屬蔣家墩公社,同年7月,改為和平公社。1961年7月,…[詳細] |
六街社區 | ~006 | 主城區 | 1957年建成六街坊,5月成立六街上段、下段居委會,屬蔣家墩街道。1960年5月屬蔣家墩公社,同年7月,改為和平公社。1961年7月,屬蔣家墩街道。1…[詳細] |
和暢社區 | ~007 | 主城區 | “和暢”寓意居民生活和諧順暢;“居民委員會”。…[詳細] |
青揚社區 | ~009 | 主城區 | 以轄區內青揚十街小區居民點命名。1957年5月成立九街坊上段、下段居委會,屬蔣家墩街道。1960年5月屬蔣家墩公社,同年7月,改為和平公社。1961年…[詳細] |
十九街社區 | ~011 | 主城區 | 從1955年開始,武鋼在東起青山港,西到倒口湖,南臨武大鐵路線,北瀕長江的范圍內,劃片建設職工家屬住宅區。居民入住后,經街道申報,區政府批準成立居民委…[詳細] |
地名由來:
此區域原叫蔣家墩,因為歷史原因改“蔣家墩”為紅鋼城。清光緒初年,國內動蕩,兵連禍結。有黃州蔣姓兄弟三人由于生活所迫,一路逃難來到青山鎮地界,見青山夾以西地廣人稀,江邊有一大片荒灘,無人耕種守護,便在此搭蓋茅棚安頓下來。蔣氏兄弟三人晝夜不停地開墾荒地,勤奮勞作,希望早日收獲種糧度過饑荒,天長日久,周圍的人便把這個地方叫做蔣家棚。只因臨江之處沒有堤壩,每到春夏之際,大雨傾盆,江水暴漲,洪澇成災,不但土地淹沒,連草棚也被沖走。蔣氏兄弟為了生存,決計與之抗爭,便利用農閑之季合力取土運石,在原地筑起一方數尺高的大墩臺,并重新蓋棚安家,從此被人稱為蔣家墩。1954年,毛主席批準建立武漢鋼鐵公司,定址青山,來自全國10多個省的5萬多名工人和7萬多名家屬集結在漢。伴隨武鋼的建設,武鋼生活區相應規劃出爐。武鋼作為蘇聯援華的156個項目之一,在布局設計以及管理流程上都帶有明顯的蘇式風格。武鋼生活區的規劃,基本上整體復制了新西伯利亞工業區的模式。1956年,八、九、十街坊建成,這片紅房子成為當時武鋼最好的居住小區。紅房子全部采用X街坊X門X戶的形式統一來編排,這一慣例也沿用到后來的鋼花新村和鋼都花園。隨著后期的發展,紅房子達到十六個街坊之多,總面積50萬平方米。紅墻、紅磚、紅瓦、紅屋頂、紅窗戶,每12棟紅房子排列成矩形,中央是綠化帶。這一團團紅色的建筑,守護著武鋼人。正是這個原因,這片區域也有了一個更為獨特、更直接的名字——紅鋼城。“文化大革命”時期,在“破四舊、立四新”運動中,蔣家墩街改稱紅鋼城街。“紅”代表了紅鋼城建筑采用紅墻、紅磚、紅瓦、紅屋頂、紅窗戶的設計風格,同時也是中國最喜慶的顏色;“鋼城”代表了因武鋼而新建的城池。合并即代表了因武鋼而生而興的這座城市必將永葆喜慶、繁榮昌盛。
基本介紹:
辦事處駐建設八路11號,人口39041人,面積2.66平方千米。轄11個居委會:沿河、二街、三街、四街、五街、六街、七街、八街、九街、十街、十九街。
歷史沿革:
1899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主持修建武青堤,堤內水患減少,由黃州、漢川相繼遷來數戶人家,蔣家墩有了發展。
1925年,徐家棚修建火車站,拉近了蔣家墩與武昌的距離,蔣家墩又陸續搬來一些人家。
到1949年解放時,蔣家墩的30余戶人家中,竟然有5戶被定為地主成份。
建國初期,紅鋼城街轄區叫蔣家墩,人稱“荒五里、窮雞窩”,人煙稀少,基本無工業、商業。
1955年,青山區成立,隨著武鋼的破土興建,逐步在此修建了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