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橫溝市鎮 | 隸屬:石首市 |
區劃代碼:421081101 | 代碼前6位:421081 |
行政區域:湖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鄂D |
長途區號:0716 | 郵政編碼:434000 |
轄區面積:約82.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5萬人 |
人口密度:約30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0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百花臺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振興街是橫溝市鎮中心集鎮最長的一條街道,也是秦黃公路在此的過境線。振興街中端有一個轉折點,東偏南為振興街東線,東偏北為解放街起點,西方為振興街西線。振…[詳細] |
沙包洲村 | ~200 | 村莊 | 原是荊江大堤之外的一片長江洲灘之地,因過去土地多為沙地,且高低不平,故名沙包洲。…[詳細] |
挖口子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據傳清末民初時期,當地農民為引河水沖積淤田,在附近蛟子河河堤上挖了個口子引水,故名挖口子。…[詳細] |
南洲子村 | ~203 | 村莊 | 與江陵縣秦市鄉所屬區域解放前名天成垸,位于天成垸南部,又屬于荊江大堤之外的長江洲灘之地,故名南洲子。…[詳細] |
重陽崗村 | ~205 | 村莊 | 在荊江大堤南端,相早期此地有一小崗,崗上植有眾多的陀陽樹,而那時居住在此的居民大多是湖南益陽移民,湖南人稱陀楊樹為重陽樹,故名。…[詳細] |
羊子廟村 | ~206 | 村莊 | 相傳三國時期,石首與公安同屬荊江縣治,那時石首江北是一片長江洲灘之地,渺無人煙,然而水草肥美,成為牧畜的天然草場。有一位從湖南遷移而來的牧羊人專門在此…[詳細] |
攔河壩村 | ~209 | 鎮鄉結合區 | 在蛟子河三庫和四庫以北,在三庫和四庫中間有一道攔河壩,該攔河壩是蛟子河上的第三道攔河壩,也是及原永護垸群眾到橫溝市鎮中心集鎮的進出通道,故名。…[詳細] |
羅家臺村 | ~210 | 村莊 | 此地本是長江洲灘之地,原在此有一處地勢稍高的土臺,最早居住有羅氏人家,故名。但羅家后來搬離此地,因而羅家臺村現在沒有一戶姓羅的人家。二是以傳說居住地形…[詳細] |
炮船口村 | ~212 | 村莊 | 傳說一:緊靠長江北岸,歷來是一個自然碼頭,平常是商船停泊,成交貿易的港口碼頭。及后,在清末民初之時,官府炮船亦停泊此地,故名炮船口。傳說二:緊靠長江北…[詳細] |
泥港子村 | ~214 | 村莊 | 原是荊江大堤之外的一片長江洲灘之地。蛟子河是該洲灘上的一條長江支流,在橫溝市鎮集鎮處又有一條橫溝由北向南,該溝屬蛟子河支流,從橫溝市鎮集鎮處一直到長江…[詳細] |
新沙村 | ~215 | 村莊 | 1952年石首縣組織對石首江北荊州大堤之外洲灘進行圍挽,成立石首人民大垸。因石首人民大垸人口稀少,所以動員外地人員遷移進來,當時,從公安沙廠集中遷來一…[詳細] |
地名由來:
該區域原為荊江大堤之外的一片長江洲灘之地,最早在明萬歷十八年(公元1590年)開始圍挽民垸。雖然十年九潰,因為洪水帶來的淤泥土質肥沃,因而吸引不少逃荒者到此開荒墾田,在清末明初形成高峰。此區域主要灌溉河流是蛟子河,蛟子河是一條長江支流,從西往東流經這里時在河的南岸橫出一條小溝,且小溝由北而南,因此當地的湖南人稱此地為“橫溝子”。后來,中美合作在此辦機械化農場,而“橫溝子”這里開始有住戶經營日雜生意,形成小規模集市,故此稱為“橫溝市”。橫溝市原只是當地行政區域機關駐地集鎮名,1987年行政體制改革時,原來行政區域——人民大垸區分為人民大垸區和橫溝市鎮,橫溝市鎮才正式成為行政區域名稱。
基本介紹:
石首市轄鎮。1958年設大垸公社,1986年石首撤縣建市設橫溝市鎮。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區24.6公里。面積82.6平方公里,人口4.3萬。秦黃公路穿境而過,長江“黃金水道”環繞兩旁。轄沙包洲、馬家棚、挖口子、南洲子、秦家洲、重陽崗、羊子廟、熊家臺、木剅口、攔河壩、羅家臺、汪家山、炮船口、江家岔、泥港子、新沙、朱家渡、三戶街、溜口子19個村委會和橫溝市居委會。農業盛產優質棉、稻、魚、鱉,出口板鴨、無鉛松花皮蛋。鄉鎮企業以汽配、工藝塑料、燈泡、GMC、印刷、麻棉制品為主。1995年省政府授予“楚天明星鄉鎮”稱號。
歷史沿革:
1949年初期,為石首縣第四區;1952年,因石首江北人民大垸圍挽成功,改為石首縣人民大垸區,下轄永護、新沙、新碼、泥南、泥北、箢子口、焦家、陀陽8個管理區。
1983年撤銷公社體制,設區建鄉,成立石首縣人民大垸區,下轄橫市鎮和永護垸、沙灘子、新碼頭、箢子口、焦家鋪、陀陽樹、泥南、泥北等8個鄉;1987年,區、鄉體制改革時,原人民大垸區分為人民大垸區和橫溝市鎮。
橫溝市鎮駐地橫溝市,轄原人民大垸區所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