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時期,劉猴屬荊州之域,西周(前1046-前771)時期是羅國所在地,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前221)歸于楚,秦朝、西漢、東漢均屬南郡,三國時期(220-280)是蜀地。
自唐(618-907)以來,劉猴受荊門縣(清乾隆年間名為荊門直隸州)所轄。
清同治七年(1868),荊門境內編為12村,59里,劉猴屬望鄉村(望鄉村轄4個里,有村鎮14個)。
清朝末年(1912)廢村設鄉。
光緒年間(1874-1908)劉猴屬北鄉。
民國元年(1912),劉猴為荊門縣第二區之一部分,區公所設置于劉猴集。
1939年,劉猴集、董集分別設聯保辦公處。
1941年實行新制,廢區,將“聯保”改為鄉,劉猴聯保與董集聯保合并為劉猴鄉,原聯保所轄的各保也進行了重組,劉猴鄉共轄9個保。
1912年,李垱屬鐘祥縣之麗元區,1934年為鐘祥縣胡集區所轄的三民鄉,1941年更名為麗元鄉。
1948年,中共江漢軍區在荊門、鐘祥、宜城的邊界地區建立革命政權,名為荊鐘宜縣,劉猴、董集、李當同屬劉仙區所轄。
1949年1月,撤銷東山區,將李家垱、董家集劃歸劉猴區。
劉猴區下設劉猴集、李家垱、董家集3個鄉。
1951年7月,劉猴區更名為“宜城縣第三區”,區公所遷至李垱街,同時對行政區域和下級機構進行了調整。
1956年1月,宜城第三區更名劉猴區。
同年3月劉猴區黨政機關統稱為“第三指導組”(而非區黨委、區政府),指導轄區內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建設。
區以下分為燈塔(劉猴)下轄9個高級社、光明(李垱)下轄11個高級社、遠景(董集)下轄8個高級社三部分,未后綴行政機構名稱。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劉猴區(第三區)改為劉猴公社,轄劉猴、李垱、董集三個管理區。
1962年,恢復“宜城縣第三區”名稱,原管理區改稱為公社,俗稱“小公社”。
1974年,撤銷區制,將劉猴區劃分為劉猴、李垱兩個公社,原董集小公社的洪崗、楊灣、黃金、云臺及董集街劃歸劉猴公社,胡坪、付咀、趙咀等三個大隊劃歸李垱公社。
另將原劉猴公社的三里大隊、前程大隊劃歸李垱公社。
1979年三里大隊、前程大隊重新劃歸劉猴公社。
1984年,劉猴公社更名為劉猴鎮,李垱公社更名為李垱鄉。
2001年4月,劉猴鎮與李垱鄉合并為劉猴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