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牧場溝村 | 隸屬:城關鎮 |
區劃代碼:420304117200 | 代碼前6位:420304 |
行政區域:湖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鄂C |
長途區號:0719 | 郵政編碼:442000 |
城鄉分類:城鄉結合區 | 分類代碼:112 |
地名由來:
因溝內草木茂盛,明朝時期設鄖陽府時為官方牧場而得名。
榮譽排行:
2017年2月,湖北省環境保護廳命名牧場溝村為2016年度湖北省省級生態村。
基本介紹:
牧場溝村位于鐘靈毓秀的城關以西1.5km,與城區緊密相連,版圖面積7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55%,耕地面積為1995畝,現已發展柑橘1020畝,村內有7個村民小組,684戶,2862人。全村兩委干部共5人,共有54名黨員。牧場溝村擁有城關鎮各個村部最大的平坦地貌,是建國初期老鄖陽府的官家牧場,因此得名牧場溝。牧場溝村2014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3588萬元,人均純收入3650元。村民姓氏主要以楊、何、蒙為主,張、王、李、趙、尤等為輔。
牧場溝村是中國子胥湖生態新區的核心規劃區域,其中子胥湖文化公園已竣工,公園以各類綠籬和花卉栽種為主、各類風景樹木為輔,配以小橋、小溪,安裝8桿具有民族特色
歷史沿革:
清朝康熙至清同治年間屬北鄉武陽保,民國36年屬楊武鄉,1948年為泰山村。
1953年土改,為泰山鄉。
1956年撤鄉建社,為紅領巾農業合作社,屬洪門區管轄。
1958年人民公社化,為紅領巾大隊,屬火箭人民公社管轄。
1962年撤社建區,紅領巾大隊屬洪門區管轄。
1975撤區并社,紅領巾大隊屬大堰公社管轄。
1981年,更名為牧場溝大隊,屬大堰公社管轄。
1984年撤社并區,大隊改村,更名為牧場溝村,屬大堰區大
周邊相關:
牧場溝村附近有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九龍瀑旅游區、漢江綠谷生態旅游區、虎嘯灘風景區、鄖陽革命烈士陵園、仙女洞、龍吟峽旅游區等旅游景點,有鄖陽白羽烏雞、鄖陽烏雞、鄖陽天麻、鄖陽紅薯粉條、鄖陽桑蠶繭、鄖陽黑豬等特產,有鄖陽鳳凰燈舞、伍家溝民間故事、武當武術、房縣火龍、房縣酒文化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