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皮鼓村 | 隸屬:葉大鄉 |
區劃代碼:420304202201 | 代碼前6位:420304 |
行政區域:湖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鄂C |
長途區號:0719 | 郵政編碼:4420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因皮鼓灘和組織形式而得名。說法有二:一說,河灘上堆積成的白石灘就象是一面大鼓。每天清晨,當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照在白石灘時,整個白石灘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更加晶瑩剔透,折射出數以萬計的白色光點,這些光點匯集在一起,組成一個圓圓的白色光盤,乍看起來,就好象是一面碩大的大鼓,漂浮在碧波蕩漾的堵河上。二說,站立在堵河岸邊的將軍石像是一面大鼓。據老人們講,每當夏季來臨,山洪暴發,堵水猛漲,洶涌澎湃的江水直迫白石灘,掀起丈余高的波浪,猛烈的撞擊著將軍石,發出震耳欲聾的鼟鼟響聲。這種似鼓非鼓的奇異聲音,誰也說不清楚是從哪兒發出的;有人說,它是洪水擊打將軍石發出的。
基本介紹:
皮鼓村位于黃龍庫區中游,堵河兩岸。全村轄五個村民小組,300戶1117人,其中黨員56名,現有勞動力754人,耕地面積906畝,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800元。
全村現有貧困人口146戶480人、低保對象98戶135人,五保對象22個,其中集中供養10個,分散供養12個。
近幾年來,村“兩委”班子堅持夯實隊伍促發展、壯大產業提民生兩條主線推進全村發展。一方面對現有班子隊伍明職責、定包干、壓任務,積極培養年輕后備干部,補充新鮮血液,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新建了村級陣地、衛生室、農家書屋等。另一方面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壯大特色種養殖業,促進農民增收。在產業發展方面,全村種植小麥61
歷史沿革:
清朝康熙年間屬黃龍村。
清同治五年(1866)屬西鄉皮鼓保。
民國36年(1947)屬葉大鄉皮鼓保。
1948年為皮鼓村,1951年土改,為皮鼓鄉,1956年撤鄉建社,為皮鼓農業合作社,屬黃龍區管轄。
1958年人民公社化,為皮鼓大隊,屬飛輪人民公社管轄。
1961年撤社建區,皮鼓大隊屬葉大區管轄。
1975年撤區并社,皮鼓大隊屬葉大公社管轄。
1984年撤社并區,撤隊改村,更名為皮鼓村,屬葉大區皮鼓鄉管轄。
1
周邊相關:
皮鼓村附近有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九龍瀑旅游區、漢江綠谷生態旅游區、虎嘯灘風景區、鄖陽革命烈士陵園、仙女洞、龍吟峽旅游區等旅游景點,有鄖陽白羽烏雞、鄖陽烏雞、鄖陽天麻、鄖陽紅薯粉條、鄖陽桑蠶繭、鄖陽黑豬等特產,有鄖陽鳳凰燈舞、伍家溝民間故事、武當武術、房縣火龍、房縣酒文化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