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集鎮 | 隸屬:鐘祥市 |
區劃代碼:420881106 | 代碼前6位:420881 |
行政區域:湖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鄂H |
長途區號:0724 | 郵政編碼:448000 |
轄區面積:約12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48萬人 |
人口密度:約272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26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文集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1975年撤銷冷水區設立冷水、陳集人民公社后,陳集人民公社機關駐地設在陳集管理區光明大隊第一生產小隊東側。其時,陳集人民公社黨委為不侵占生產隊農田,決…[詳細] |
沿山村 | ~201 | 村莊 | 此地是荊山余脈伸向漢江邊的一座小山,因漢江沿此山邊由西北而東南流,故名沿山![詳細] |
大廟村 | ~202 | 村莊 | 相傳明朝時期,此地劉姓人家族出了個大官,并在此修建劉府大廟。廟旁形成集市,名“大廟集”,行政村以大廟集命名![詳細] |
胡港村 | ~203 | 村莊 | 1935年7月,漢江特大洪水將這里胡姓居民的部分農田沖刷成深潭,并形成一條長約1.5千米,寬約百米的水道。人們稱“胡家港”,又稱“胡港”,行政村用此名…[詳細] |
魏湖村 | ~204 | 村莊 | 1935年7月漢江特大洪水將這里原為魏姓家庭的田地沖刷成深潭,聚積著大水,形成了大湖,人們稱這個“湖”為魏家湖。此名一直沿用至今。簡稱魏湖![詳細] |
群喜村 | ~205 | 村莊 | 1956年農業生產合作化時,此村以“群喜”二字命名群喜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群喜”之名一至沿用至今![詳細] |
齊心村 | ~206 | 村莊 | 1956年農業生產合作化時,希望群眾齊心合力高好生產,因此以“齊心”二字命名齊心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齊心”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文集村 | ~207 | 鎮鄉結合區 | 民國元年一名叫文世昌的居民最早在此地從事經商,開有三個行鋪(糧行、勤行、肉行),是大財主,文氏家庭占有一條街,文家集由此得名,又稱“文集”,此名一直沿…[詳細] |
沿河村 | ~208 | 鎮鄉結合區 | 清朝、民國時期,此處沿漢江(又名襄河)岸邊住有許多居民。1956年農業合作化時,取“沿河”之名,成立沿河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把睾印敝恢毖赜弥两瘛![詳細] |
青林村 | ~209 | 村莊 | 清朝時期,這里修建有一座供尼姑修行、居住的寺廟,名青林庵。1956年農業合作化時,命名青林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青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青星村 | ~210 | 村莊 | 1950年農業生產合作化時,以“青星”二字命名青星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青星”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馬橋村 | ~211 | 村莊 | 民國年間此處建了一座橋梁,當地民俗認為新建的橋梁第一個過橋者必亡,稱為“祭橋”,于是人們會讓牲畜第一個過橋。當這座橋建成后人們趕了一匹馬從橋上過,用馬…[詳細] |
王集村 | ~212 | 村莊 | 此處在清朝建有一座供奉王氏祖先的廟,名王家廟。清朝末年,在王家廟北邊、西邊、南邊逐漸形成縫雙日趕集的交易市場,以王家集得名王集村。…[詳細] |
幸福村 | ~213 | 村莊 | 1956年農業合作化時,此村以“幸!倍置靶腋8呒夀r業生產合作社”。“幸!敝恢毖赜弥两。…[詳細] |
同建村 | ~214 | 村莊 | 1956年鐘祥縣農業合作化時,這里由韋家湖、湯家湖、羅家湖、周家湖、魏家臺等村落組建成立了一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同心協力建設社會主義之意命名同建高…[詳細] |
橫堤村 | ~215 | 村莊 | 境有一段漢江堤防,呈東西走向,得名橫堤。“橫堤”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同盟村 | ~216 | 村莊 | 1956年農業合作化時,此地組建了一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工農聯盟之意命名“同盟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巴恕敝恢毖赜弥两![詳細] |
東建村 | ~217 | 村莊 | 1956年鐘祥縣農業合作化時,這里由范家灘、陳家臺、朱家臺等村落組建成立了一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因位于陳家集之東,故名東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東建…[詳細] |
星光村 | ~218 | 村莊 | 1956年農業合作化時,此村以星光燦爛之意,命名星光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靶枪狻敝恢毖赜弥两瘛![詳細] |
何埂村 | ~219 | 村莊 | 相傳清末民初時期,何氏家族先行來到此地居住。因此地地勢較高,便得名叫“何家埂”,何埂村以此命名至今![詳細] |
閻灘村 | ~220 | 村莊 | 閻灘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流港村 | ~221 | 村莊 | 民國二十四年(195年7月),漢江發特大洪水,急流將此地沖刷形成了一條河港而得名,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塘港村 | ~222 | 村莊 | 此處歷史上西有鴨子湖(塘),又有來自西北山間的冷水港水和西邊山中的鄧家港水在此匯入塘內再注入漢江,故得名塘港!疤粮邸敝诿魅f歷三十年(1602年)…[詳細] |
漢林村 | ~223 | 村莊 | 據傳說,明朝時期有位書生在趕考途中,經過此地見有一個土地廟,這時突然風雨大作,這位書生立即進廟中避雨,求菩薩保佑能考上進士。結果如愿中了進士并進得了翰…[詳細] |
康集村 | ~224 | 村莊 | 傳說在民國元年有一名叫康昌龍的居民最早在此從事經商,逐漸形成南北一條街,康家集由此得名。俗稱“康集”。…[詳細] |
張垱村 | ~225 | 村莊 | 相傳明代,居住在此的居民修筑有一小型攔水壩蓄水,以灌農田。因是張氏家族修筑,故名張垱。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橫南村 | ~226 | 村莊 | 橫南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地名由來:
以所轄區域內的小集鎮名稱和行政區域名稱綜合命名。民國元年,一名叫文世昌的居民最早在此經商,開有三個行鋪(糧行、勤行、肉行),是文集街上一個大財主,在他引領下許多文姓人家在此做生意,逐漸形成了文氏一條街,文家集由此得名,簡稱文集。
基本介紹:
文集鎮地處鐘祥市西郊,東臨漢水,由國家主席-題字的“鐘祥漢江大橋”把文集與鐘祥市區融為一體。全鎮有沿山、大廟集、胡港、魏湖、群喜、齊心、文集、沿河、青林、青星、馬橋、王集、幸福、同建、橫堤、同盟、東建、星光、何埂、閆灘、流港、漢林、康集、張當等于15個村民委員會,154個村民小組長和文集街道居民委員會。版土面積13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2845畝,水田17021,其中男5309人,女子6489人,均為漢族。今年共出生290人,人口出生率為1.57%,比去年下降了2.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
二000年全鎮共完成農業總產值8106萬元,實現糧食總產量16519噸,油料總產
文化旅游:
莫愁村,湖北民俗民藝第一村。位于世界長壽之鄉、湖北省五大旅游城市鐘祥市,地處莫愁湖-明顯陵景區內。北鄰世界文化遺產明顯陵,南依莫愁湖國家級濕地公園。莫愁村,因楚國歌舞藝術家莫愁女生長于此而得
冢子崗墓群位于鐘祥市文集鎮青星村,年代為東周。類別為古墓葬。1998年12月9日,荊門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荊門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1946年為鐘祥縣石鼎鄉。
1950年屬冷水區。
1957年是鐘祥縣直屬鄉——襄西鄉。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冷水人民公社下屬的陳集、文集兩個管理區。
1961年為冷水區下轄的陳集,文集兩個人民公社。
1975年11月撤區并社,撤銷冷水區,設立冷水、陳集兩個人民公社,陳集人民公社屬鐘祥縣。
1981年12月改為文集人民公社。
1984年撤社建區,設立陳集鄉和文集鎮,隸屬冷水區。
1987年10月,區、鄉體制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