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屬楚巫中地,秦屬黔中郡,故址在今沅陵鎮窯頭村。
西漢高帝五年(前202)始置沅陵縣,屬武陵郡。
高后元年(前187)封長沙王子吳陽為沅陵郡侯。
新莽時改沅陵縣為沅陸縣。
東漢時,縣屬荊州武陵郡。
三國時,縣隨武陵郡,先屬蜀,后屬吳。
齊置武陵都尉府于沅陵。
陳天嘉元年(560),縣改屬沅州通寧郡。
太建七年(575),改通寧郡為沅陵郡,治沅陵,縣屬沅州沅陵郡。
隋開皇九年(589),改置辰州,治沅陵。
大業二年(606),復改辰州為沅陵郡,隸荊州。
隋末沅陵郡為梁蕭銑所據。
唐武德二年(619),梁蕭銑部將董景珍以沅陵郡降唐,改為辰州,縣屬辰州。
貞觀元年(627),分天下為10道,縣屬辰州,隸江南道。
開元二十一年(733)分天下為15道,縣屬辰州,隸黔中道。
天寶元年(742),改辰州為盧溪郡,縣屬盧溪郡。
乾元元年(758)改盧溪郡為辰州,縣屬辰州。
后梁開平元年(907),馬殷據湖南,受封楚王,縣、州隨屬馬楚,歷后唐、后晉、后漢無變。
后周廣順元年(951),南唐滅馬楚,三年(953)縣地隸武平軍節度使,治武陵,先后為劉言、王進逵、周行逢所據。
宋乾德元年(963),辰、錦、敘等州歸順,立辰州盧溪郡軍事,治沅陵,隸荊湖北路。
元至元十二年(1275)五月,宋知辰州呂文興降元,改辰州為辰州路,治沅陵,屬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司,隸湖廣行中書省。
至正二十四年(1364)吳王朱元璋遣徐達克辰州路,改辰州路為辰州府,治沅陵。
明洪武九年(1376)革元行中書省,置湖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縣屬辰州府,隸湖廣布政使司。
宣德八年(1433),封遼簡王朱植第十七子朱貴譎為沅陵王,傳122年無子除。
嘉靖十二年(1533)湖北分守道駐沅陵,歷134年。
清康熙三年(1664),分設湖南布政使司于長沙,縣屬辰州府,隸湖南布政使司。
雍正八年(1730),縣屬辰永靖道,十三年(1735)改為辰沅永靖兵備道,縣仍屬辰州府,隸辰沅永靖兵備道。
直至宣統三年(1911)封建王朝結束。
1912年,廢沅陵縣存辰州府,府僅轄沅陵縣地。
1914年州府恢復沅陵縣,屬辰沅道。
1921年廢辰沅道,縣直屬湖南省。
1935年7月,設湘西綏靖處于沅陵。
轄19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縣屬沅瀘辰溆區行政督察專員辦事處,治沅陵。
1936年,湘西綏靖處改為湘西綏靖公署。
綏靖區增至25縣,分為4個督察區,縣屬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沅陵。
1937年,全省劃分9個行政督察區,縣屬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沅陵。
1938年,縣屬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0年,全省劃分10個行政督察區,縣屬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沅陵。
1942年,置省府湘西行署于沅陵,轄第八(駐永順)、第九(駐沅陵)、第十(駐洪江)3個督察區,抗日戰爭勝利后撤銷湘西行署。
1949年9月18日,沅陵解放。
1950年1月1日,湖南省臨時人民政府在沅陵設置湘西行政公署,轄沅陵、會同、永順3個專區,縣屬沅陵專區。
1952年8月,撤銷湘西行政公署及其所轄3個專區,沅陵縣改屬芷江專區,12月改屬黔陽專區。
1968年屬黔陽地區。
1981年屬懷化地區。
1984年,沅陵縣以原公社范圍建鄉、鎮,設8個區(增加軍大坪區,轄軍、筒、楓三鄉)、1個縣轄鎮、45個鄉、5個鄉級鎮。
1987年1月,桃源縣所轄沃溪鎮回歸沅陵縣。
是年,全縣轄8區、2個縣轄鎮、45個鄉、5個鄉級鎮。
1992年麻伊伏鎮更名為五強溪鎮。
1995年五強溪鎮由區轄鎮變為縣轄鎮。
1998年3月,撤銷懷化地區行政公署,設懷化市,縣屬懷化市。
2002年七甲坪鄉更名為七甲坪鎮。
2003年至2005年底,沅陵縣進行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太常、烏宿、麻溪鋪、涼水井、官莊、北溶、麻伊伏、軍大坪8個區公所,將苦藤鋪鄉、白田鄉、鄭家村鄉大部并入沅陵鎮,柳林汊鄉、高坪鄉2村、黃壤坪鄉3村并入五強溪鎮,沃溪鎮、荔枝溪鄉、黃壤坪鄉部分并入官莊鎮,張家坪鄉、渭溪鄉、張家灘鄉、鄭家村鄉部分并入涼水井鎮,楠木鄉、蠶忙鄉、洞溪鄉并入七甲坪鎮,用坪鄉并入筲箕灣鎮,高砌頭鄉并入明溪口鎮,沙金灘鄉、栗坡鄉并入太常鄉,丑溪口鄉、舒溪口鄉大部合并為盤古鄉,烏宿鄉、清水坪苗族鄉、棋坪苗族鄉、落鶴坪鄉合并為二酉苗族鄉,池坪鄉、坳坪鄉、竹園鄉合并為荔溪鄉,長界鄉并入馬底驛鄉,落坪鄉并入北溶鄉,七甲溪鄉并入大合坪鄉,高坪大部并入清浪鄉,軍大坪鄉、筒車坪鄉、楓香坪鄉合并為借母溪鄉,麻溪鋪鎮、楠木鋪鄉、杜家坪鄉、深溪口鄉、肖家橋鄉、陳家灘鄉、火場土家族鄉不變,沅陵縣轄8個鎮、13個鄉、2個民族鄉。
2011年7月沅陵鎮成立漁家巷社區。
2016年行政區劃調整后,太常鄉、深溪口鎮并入沅陵鎮,沅陵縣轄21個鄉鎮、369個村、34個社區。
2019年9月沅陵鎮成立太安社區,全縣共369村、35個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