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古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這里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凈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相傳天方國(古印度)神鳥“菲尼克司”滿五百歲后,集香木0。復從死灰中復生,鮮美異常,不再死。此鳥即中國百鳥之王鳳凰也。鳳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飛的鳳凰,故以此而得名。作為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的風景將自然的、人文的特質有機融合到一處,-后的沉重感也許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鳳凰的風景是歷史的。從遠古盤瓠到鳳凰廳、到辰沅永靖兵備道、到民國、到今天,走在古巷中,冥冥中想起的是眾多鳳凰名人的身影。鳳凰的風景是文化的。但這文化是沉重的。奇梁洞古戰場、落馬
世人知道鳳凰,了解鳳凰,是從沈從文開始的。1902年12月28日,著名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沈從文先生誕生在鳳凰古城中營街的一座典型的四合院里。這是一棟已有百余年歷史的清晚期建筑,分為前后兩進,中有方塊紅石鋪成的天井,左右配以11間古色古香的廂房,給人一種精巧秀麗的感覺。房屋系穿斗式木結構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墻封砌。飛檐矗立的屋架和灰色牢實的墻體融為一體,顯得十分協調,蒼老陳舊的板壁和剝蝕脫落的門窗,顯示出房屋的陳舊與古老。故居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是曾任清貴州提督的沈從文祖父沈宏富購買舊民宅拆除后興建的,占地600平方米。沈從文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15歲時走出鳳凰,踏上了坎坷的人生旅途。他在舊軍隊里當過兵,漂流
黃絲橋古城始建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湖南省志·地理志》:“唐置渭陽縣,縣治在今治西南,此地現名黃絲橋”),經宋、元、明、清各代改造修葺,建國后省縣政府又拔款修復,形成了一座雄偉壯觀的石頭城。古為屯兵之所,是歷代統治者防止西部苗民生釁的前哨陣地。黃絲橋古城系青石結構建筑,城墻高5.6米,厚2.9米,寬2.4米,東西長153米,南北長190米,周長686米,占地面積2900平方米,筑城所用石料皆采石灰巖的青光石,小的也有1000余斤。石面精鉆細鑿,石面平整,工藝考究。砌筑時以糯米稀飯拌合石灰為砌漿灌縫,使數百米城墻,渾然一體,堅固牢實。古城開有三個城門,均建有十余米高的清式建筑格局的高大城樓,東門城樓題“和育門”,西門城樓題“
鳳凰文廟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最初是作為學校(當時叫學宮)修建的。乾隆《鳳凰廳志》記載:“五寨司(元代鳳凰稱五寨司)向設土官,本無學校…康熙四十九年,偏沅巡撫趙申喬、分巡道孫調鼎捐建學宮學署…乾隆八年(1743年)令將各學宮從祀諸賢、諸儒神牌位次遵照太學成式書寫字樣,東西先后序次安設。至乾隆十八年,禮部核改,復奏定通行”。道光《鳳凰廳志》記載:“學校王政之本也,立文廟以祀先圣先師,又學校之本也”。孔子被尊為先圣先師,所以祭祀他的地方稱廟而不稱祠。雍正十三年(1735年),鳳凰廳通判何潛捐百金重修;此后,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二十二年、五十年、嘉慶五年(1800年)多次進行擴修。道光十六年冬至十九年八月(1836—
鳳凰古城墻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現存遺址有北門和東門城樓及部分城墻,北門城樓保存較完好,四座城樓均已修復。北門城樓與東門城樓之間有城墻連接,城墻前面便是清澈見底的沱江,墻映水面,尤為壯觀。城墻既有軍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雖幾經戰火洗禮,仍聳立于沱江河岸,形成一道人工屏障。北門城樓,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建筑整體風格為清式。分上下兩層,重檐歇山頂,穿斗式結構,覆有腰檐,上層為磚木所構,下層為紅砂條石砌筑。城樓內有八孔炮臺。樓下城門由紫紅砂巖砌成,門板為木質,鑲鐵板,密布圓頭鐵釘,牢實堅固,氣勢宏大,門額上刻“壁輝門”三個大字。門額上方有各種人物和走獸浮雕,工藝精美,栩栩如生。城樓整體高20米,通面闊12米,城門洞高3
沱江是鳳凰縣境內最大的河流,為鳳凰的母親河。沱江的水碧綠而清澈的,像寶石一樣,散發著細碎的光芒,吸引人的眼球但又不過分耀眼。坐上烏篷船,聽著艄公的號子,看著兩岸已有百年歷史的土家吊腳樓,別有一番韻味。由沱江上游而過,萬壽樓,萬名塔,奪翠樓……江上波光粼粼,偶有江上漁舟搖曳而過,掀起漣漪陣陣。一彎碧水千回百折繞鳳凰而過,讓人為之心醉。沱江的南岸是古城墻,用紫紅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偉。城墻有東、北兩座城樓,久經滄桑,依然壯觀。古老的沱江在商周時期就有了人類的活動。鳳凰縣發現3500年前商周遺址,位于沱江河南岸。這個遺址位于鳳凰縣官莊鄉龍潭村境內,地處沱江河的南岸。百年的土家吊腳樓也是沱江悠悠歷史的見證者,沿沱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在東門虹橋
天王廟也稱三侯祠、三王廟,位于城東南觀景山麓,游人從東門井沿百級石階可登山進廟。這是一組工藝精巧的古建筑群,相傳是為祭祀“統三十六人,殺苗九千”,替朝廷效忠,殘酷鎮壓苗族兄弟,分別被皇上封侯,最后又被朝庭毒害的宋代楊業第八世孫楊應龍、楊應虎、楊應豹三兄弟建的祠廟。天王廟不僅是民族古建筑的典范,而且還是辛亥革命紀念地。1910年至1911年,鳳凰苗族愛國人士唐力臣、田應全等在此建立了國民革命新政權--湘西軍政府,并在天王廟舉行慶祝活動。天王廟內,至今仍保存有辛亥革命起義軍信條標語。湖南湘西
吊腳樓是鳳凰古城極富濃郁苗族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之一。·鳳凰古城開始發展旅游后,吊腳樓里的人們紛紛將自家的吊腳樓重墨粉飾,以接納游客。·看吊腳樓的最佳地點是沙灣一帶,或者坐在沱江的木舟之上。用時參考1-2小時交通在鳳凰古城內步行即可到達門票無需門票開放時間全天景點位置鳳凰古城東南的沱江之畔
東關門位于鳳凰古城沙灣附近,靠近虹橋,一邊是奇峰山,一邊是沱江,處在去萬壽宮的必經之路上。城門始建于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高15米,為硬山頂、穿斗式構架。整個建筑面積只有50平方米,共有上下兩層,上層是士兵駐扎的地方,下層為關門。這里至今仍是沙灣通往鳳凰古城的重要隘口之一。地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鳳凰古城內,虹橋附近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景區上寫著進門免費,也會有導游過來說幫你免費講解。但一進到天后宮,里面就有很多陷阱,測字、算命、上香,都是要交費的,建議只在外面觀賞為佳,同時也千萬不要相信免費的導游。電話0743-3229364交通步行可達景點位置湖南湘西州鳳凰縣虹橋中路
大成殿又名文廟或文城廟。位于古城北面現風凰第一中學校內。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l710年)。二00二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單位。
田君健故居位于鳳凰縣沱江鎮古城社區東正街114號,年代為四至墻基處。為湘西自治州第五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四至墻基處。建設控制地帶:四至墻基處外延5米
萬壽宮建筑群位于鳳凰古城沙灣沱江河北岸。建于清咸豐四年(1854年)。占地面積約2100平方米,中軸線上自西向東依次有山門、戲樓、遐昌閣、萬壽宮、后花園等。該建筑群風格獨特,是我縣較大規模的古建筑群之一,對研究當地建筑史提供實物資料,具有文物保護價值。萬壽宮建筑群為湘西自治州州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清類別:古建筑
復漢興國義士塚位于鳳凰古城北部雷燒坡半山腰。東、南、北三面緊依山坡,西距吉鳳公路約700米。1911年10月27日,鳳凰義士田應全、唐立臣等發起辛亥革命,在攻取廳城戰斗中受挫, 170位烈士英勇獻身,后只收斂72具遺骸合葬于此。鳳凰光復后,1914年又在墓冢南側30米處的古道邊立有紀念碑一通,由時任湘西鎮守使田應詔撰文,滕吉祥書丹,記載起義悲壯場面及烈士姓名。該烈士墓保存較好,對研究湘西近、現代史具有較高價值。復漢興國義士塚為湘西自治州州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民國類別:古墓葬
鳳凰城隍廟位于鳳凰縣沱江鎮古城社區城隍巷5號,年代為四至墻基處。為湘西自治州第五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四至墻基處。建設控制地帶:四至墻基處外延5米。
鳳凰馬王廟位于鳳凰縣沱江鎮古城社區城隍巷9號,年代為四至墻基處。為湘西自治州第五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四至墻基處。建設控制地帶:四至墻基處外延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