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圳、栗木、莫井3個鄉和吳集鎮成建制合并設立吳集鎮
吳集鎮位于洣水河畔的楊山腳下,北面與縣城隔河相望,一橋相通。據《衡山縣志》載:“吳集市后,廣袤五里,為吳三桂集兵之處。”吳集因而得名。相傳吳三桂率部來此后,見前后左右有龍、象、猴、鵝、獅形諸山相簇,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擬于此建立行轅,厲兵秣馬,作長遠計。后因掘井不得水,便率部去衡陽。吳集鎮屬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解放初期,吳集屬衡山縣第二區,1952年屬十區,包括吳集鎮和吳集鄉,1958年屬英雄人民公社,后更名為吳集人民公社,1989年撤區并鄉,將原吳集、紅坪、雙園三個鄉鎮合并為現在的吳集鎮。吳集地勢東高西低,紫崗巖、雞公嶺、帽頂迤邐于南面,境內名勝古跡眾多,有當年吳三桂集兵的五里坪,紫崗嶺上的衣架峰、飛來石、雷砌石等。吳集自古就是魚米之鄉,山上盛產杉木、楠竹、油茶,河塘庫壩,魚兒肥壯,蛋鴨成群。農作物以水稻為主,油茶、席草和西瓜早已形成規模,遠銷省內外,楊梓坪、五里坪特產蘿卜和花生,連片種植數千畝,成為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來源。近年來,吳集鎮民營企業迅速崛起,在整個經濟發展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鎮黨委、鎮政府在堅持開發興農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加大了對企業的領導力度,多方扶持鎮村企業的發展。吳集的城鎮建設初具規模,交通、通訊發達,人稱第二城關鎮。省道、縣道穿境而過,洣河航運十分便利,郵電通訊設備先進,程控電話直撥世界各地,供水、供電充足,影劇院、錄相廳、歌舞廳、圖書館、游樂場以及賓館酒吧一應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