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柞市鎮 | 隸屬:衡南縣 |
區劃代碼:430422115 | 代碼前6位:430422 |
行政區域:湖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湘D |
長途區號:0734 | 郵政編碼:421000 |
轄區面積:約79.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89萬人 |
人口密度:約237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3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柞市社區 | ~001 | 鎮鄉結合區 | 柞市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代泉村 | ~201 | 村莊 | 代泉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赤橋村 | ~202 | 村莊 | 赤橋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河陽村 | ~203 | 村莊 | 河陽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灣洞橋村 | ~204 | 村莊 | 灣洞橋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凡云村 | ~206 | 村莊 | 凡云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三角村 | ~207 | 村莊 | 三角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陽興村 | ~210 | 村莊 | 陽興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大元村 | ~211 | 村莊 | 大元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柞市村 | ~212 | 鎮中心區 | 柞市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師塘村 | ~213 | 村莊 | 師塘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洪堰村 | ~215 | 村莊 | 洪堰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虎嶺村 | ~219 | 村莊 | 虎嶺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廣寺村 | ~222 | 村莊 | 廣寺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地名由來:
柞市鎮因鎮人民政府駐地位于柞市村得名。
基本介紹:
柞市鎮位于衡南縣西南,東南與茅市鎮接界,西鄰祁東縣金橋鎮和白鶴鎮,北與泉湖鎮、譚子山鎮相連,總面積79.6平方公里,共轄25個村、2個居委會、36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0989人。
全鎮現有耕地面積20650畝,其中水田19615畝、旱土2035畝,農民以種植水稻為主、經濟作物為輔,糧食總產量目前已達到17241噸,農副產品的種植以花生、黃豆為主。全鎮共有山地面積123191畝,其中退耕還林4100畝、森林覆蓋率達46%,山多林密是柞市一大特色,這也為柞市的養殖業提供了天然牧場,養殖山羊在柞市有較長的歷史習慣,每年共養殖山羊15000多頭。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按照“發展民營經濟,
文化旅游:
洪堰村陳氏宗祠位于衡南縣柞市鎮洪堰村唐家沖組,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保護范圍:以外墻墻基為起點,四向各至50米處。建筑控制地帶:四向各至保護范圍外30米處。
歷史沿革:
1949年10月,屬衡陽縣第四區。
1952年7月,屬衡南縣第九區。
1956年,撤區并鄉,由原民新,大元,三角,石基,永和等5鄉合并成立柞市鄉。
1959年1月,經調整屬于茅市人民公社。
1961年,恢復區建制,成立茅市區,下設茅市、柞市、長沙、大橋等4個鄉鎮。
1974年,因修斗山橋水庫,將受淹區的祁東縣洪堰公社的12村劃歸衡南,成立洪堰鄉。
1989年,柞市撤鄉建鎮。
1995年,撤區并鄉,將洪堰鄉并入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