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忠防鎮 | 隸屬:臨湘市 |
區劃代碼:430682101 | 代碼前6位:430682 |
行政區域:湖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湘F |
長途區號:0730 | 郵政編碼:414000 |
轄區面積:約11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01萬人 |
人口密度:約172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5個社區、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忠防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忠防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漁潭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以古聚落漁潭命名。80年代屬漁潭村,1984年建立漁潭居委會,2002年設立社區。現屬忠防鎮。…[詳細] |
平安社區 | ~003 | 鎮中心區 | 1984年建立居委會時命名平安居委會。取百姓安居樂業,平平安安之意。…[詳細] |
汀畈社區 | ~004 | 村莊 | 汀畈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丘坪社區 | ~005 | 鎮中心區 | 丘坪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漁潭村 | ~201 | 鎮鄉結合區 | 地處漁潭畈得名。建國初屬4區,1956年為桃林鄉前進高級社,1958年為忠防公社漁潭大隊,1984年為忠防鎮漁潭村。…[詳細] |
沙坪村 | ~203 | 村莊 | 地處鯽魚洞出口處,經常淤沙積石,形成平地,故名沙坪。村以此名。…[詳細] |
木形村 | ~212 | 村莊 | 因位于臨湘市忠防鎮西北部。村學校后有一座山。形狀像木魚。因些取名木形村。…[詳細] |
新田村 | ~213 | 村莊 | 此地田畈最早由王姓祖先新田公開發,故名新田畈。…[詳細] |
響山村 | ~214 | 村莊 | 因古時此地為通往湖北的要道,山高壁陡人馬喧囂,人們經過此處可以聽到山壁傳來的回聲故名響山。…[詳細] |
雙港村 | ~215 | 村莊 | 因此地位于甘港與響山港的交匯處,由這地理位置故而取名雙港村。…[詳細] |
雁峰村 | ~217 | 村莊 | 境內有雁峰關得名。指常有大雁集聚在此高峰。…[詳細] |
馬家洞村 | ~218 | 村莊 | 馬家洞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地名由來:
忠防原叫袁家鋪,明代洪武年間。因是湘鄂贛三省的交通要道,為貿易中心,故改名為中坊。清咸豐年間,北方侵犯中坊,域內在邊圍中雁村之要口險地爛嶺修筑了防御工事,為保護和穩定地方人民,要求區民團結一致、忠心參防,中坊更名為忠防。
基本介紹:
忠防鎮藥菇山南麓臨湘市東北角,擁九宿山,曉煦之峰,趟大壩五港之水,攜桃林鉛鋅礦于懷。群山貫湘鄂,綠水飲洞庭。歷來是兩湖之要沖,商賈之要塞,戰略之要地。地理概貌是“六山一水兩份田,一份道路和莊園。”鎮域面積11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524畝,其中水田11954畝,旱地6579畝,茶園4747畝,果園67畝,山林覆蓋面積90215畝。全鎮有7134戶,27651人;轄15個行政村和三個居委會。山青水秀,人杰地靈,交通便利。既有桃礦鐵路運輸,又有臨湘至大壩的汽車運營。通村、通組公路縱橫交織,大小車輛來往如梭。真正達到了“貨物不用挑、出門把手招”的局面。
忠防鎮系丘陵地區。解放前是一個以農
文化旅游:
王淵七墓位于忠防鎮新田村莊田組,年代為清代。2019年11月26日,臨湘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墓外緣為起點,四向向各至30米處。建設控制地帶:四向各至保護范圍外50
馬港石沖墓群位于忠防鎮馬家洞村,年代為清代。2019年11月26日,臨湘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墓外緣為起點,四向向各至30米處。建設控制地帶:四向各至保護范圍外50
歷史沿革:
明代時期,屬方山都交古里。
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屬楚沖上里。
清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屬忠防區。
民國十一年(1922年),屬四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為忠防鄉轄11保。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為忠防鎮,人民政府駐忠防。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7月,屬七區。
1956年,撤區后稱忠防鄉。
1958年,建忠防公社。
1984年,撤社建忠防鄉;同年,鄉改設忠防鎮。
魯運新,1949年2月13日出生在湖南省臨湘市忠防鎮漁潭村一個農民家庭。高小畢業后,隨父母進城在臨湘搬運公司落戶。1966年3月,魯運新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68年秋,19歲的魯運新“上山下鄉”
王翦波(1900~1958),字宇檢,學名守身,今臨湘市忠防鎮人。民國6年棄學從事護法運動。7年,謁見孫中山先生,并加入國民黨。9年,參加金華袞領導的臨湘護法軍,任營長。14年投奔湘西建國川軍熊錦帆部
徐翔(1911-1970年),乳名宜友,字宗多,學名松三,德化縣三班鎮奎斗村人。1928年旅居馬來亞,1938年10月,由馬來亞抗敵后援會介紹回祖國延安,參加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1939年1月,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