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沿溪鎮 | 隸屬:瀏陽市 |
區劃代碼:430181107 | 代碼前6位:430181 |
行政區域:湖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湘A |
長途區號:0731 | 郵政編碼:410000 |
轄區面積:約12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69萬人 |
人口密度:約21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3個社區、4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沿溪橋社區 | ~003 | 鎮中心區 | 沿溪橋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建設社區 | ~004 | 鎮鄉結合區 | 建設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大光圓社區 | ~006 | 村莊 | 大光圓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沙龍村 | ~219 | 鎮鄉結合區 | 沙龍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禮花村 | ~224 | 村莊 | 禮花村位于瀏陽市沿溪鎮北部,距離沿溪鎮政府2.6公里,從2003年,由原來沙塘村,樓灣村晏家村合并而成。東與官渡相鄰,西與原三口鎮相連,南與沿溪橋相連…[詳細] |
金桔村 | ~225 | 村莊 | 金桔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花園村 | ~226 | 鎮鄉結合區 | 花園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地名由來:
沿溪鎮因相傳古時境內建座拱橋,一秀才贈橋聯“一輪明月沿江千古照,九曲拱橋溪水四時通”,橋因此得名“沿溪橋”,鎮名由此而來。
羅章龍 (1896—1995) 中共中央委員,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國革命博物館顧問。 湖南省瀏陽縣(今瀏陽市)人, 原名羅璈階,1896年10月26日生于瀏陽縣。曾就讀于長郡第一聯合中學。1915年毛澤東以“二十八…… 羅章龍詳細信息++
李輝高(1904—1969),新中國開國少將。 湖南省瀏陽縣人。一九二七年參加瀏陽縣東鄉紅軍游擊隊。一九二八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生于瀏陽縣溪江石嶺村。少時家貧,讀私塾一年,做長工…… 李輝高詳細信息++
羅章鳳 (1907~1931) 羅章風,叉名舞階,化名陳虞卿,瀏陽縣沿溪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生。1924年 經胞兄羅章龍的援介,他考人中共湘區委創辦的湘江中學,開始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926年4月入廣州農民…… 羅章鳳詳細信息++
我黨我軍無線電通信工作創始人之一。 羅若遐同志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1907年12月生于湖南省瀏陽縣,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參加紅軍。在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他歷任新華通訊社前身——紅色中華通訊社…… 羅若遐詳細信息++
周文龍 (1909—)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顧問,國家石油工業部副部長。 湖南省瀏陽縣(今瀏陽市)人,1909年1月19日生于瀏陽沿溪鎮梓山村一個農民家庭。1929年10月參加瀏陽農會和赤衛隊,1930年7月…… 周文龍詳細信息++
孔石泉 (1909—2002) 中共中央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成都軍區政治委員。 湖南省瀏陽縣(今瀏陽市)人,1909年11月生于瀏陽縣官渡鄉竹聯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大革命時期,積極投身農-動,成為當地農會的骨…… 孔石泉詳細信息++
張翼翔 (1914-1990) 中共中央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第二炮兵司令員。 湖南省瀏陽縣(今瀏陽市)人,1914年8月出生在瀏陽縣張坊區人溪鄉虎喲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7年投身湖南農-動。1928年…… 張翼翔詳細信息++
基本介紹:
沿溪是瀏陽迅速崛起的經濟重鎮,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沿溪新城距瀏陽30公里,新、老瀏東公路貫穿全境,與古港、三口、永和、官渡相距不到4公里,是瀏陽東部交通中心樞紐。東有山川秀美的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西接高科技現代農業園,南瀕美麗富饒的瀏陽河,北有風光旖旎的祖獅崖旅游風景區。境內地勢平坦,地域廣闊,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旅游文化底蘊深厚,民俗風情多姿多彩,花炮產業歷史悠久。尤其是花炮精品園落戶沿溪,為沿溪城市化和工業化鑄造發展平臺,提供開發動力,經濟發展后勢強勁。
經上海同濟大學設計、省建委批復的城市規劃設計起點高、配套功能齊全,商業、文化品位獨特。目前,城市規劃區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
榮譽排行:
2024年1月,沿溪鎮被確定為2023年度湖南省“平安農機”示范鄉鎮。
2023年11月,沿溪鎮被確定為長沙市2023年度“田長制工作優秀鎮村”。
2023年8月,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發布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名單,沿溪鎮(菜心)榜上有名。
2019年7月,沿溪鎮入選2019年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2012年5月,沿溪鎮被命名為第三批湖南省省級生態鄉鎮。
歷史沿革: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屬瀏陽第六都。
清咸豐年間(1851年至1861年),屬菊溪(永和)。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設光和鄉。
1950年4月,光和鄉更名沿溪鄉。
1994年12月,由沿溪鄉改為沿溪鎮。
1995年6月,大光鄉并入沿溪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