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陸城鎮 | 隸屬:云溪區 |
區劃代碼:430603101 | 代碼前6位:430603 |
行政區域:湖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湘F |
長途區號:0730 | 郵政編碼:414000 |
轄區面積:約112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52萬人 |
人口密度:約13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個社區、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陸遜社區 | ~004 | 鎮中心區 | 三國時期,吳國文將陸遜曾在此地說城演兵,故而得名陸城,為紀念陸遜,故取其名冠名社區,稱陸遜社區居民委員會。…[詳細] |
道仁磯社區 | ~005 | 村莊 | 《岳州府志》載,此地江濱磯頭“有石高十余丈,如道人北面而立,故名道人磯”,后音變為道仁磯。社區居委會以石磯名冠名,故名道仁磯社區居民委員會。…[詳細] |
陸城村 | ~202 | 村莊 | 因村域在陸城古鎮周邊,村以古鎮陸城之名,故名陸城村。…[詳細] |
香鋪村 | ~204 | 村莊 | 因村域有山嶺香鋪嶺,村以山嶺名得名香鋪村。…[詳細] |
鋼鐵村 | ~205 | 村莊 | 建立時正值1958年興起群眾大煉鋼鐵運動,村以時事得名,故名鋼鐵村。…[詳細] |
丁山村 | ~212 | 村莊 | 因境內有座山,名丁家山,村以山名,故名丁山村。…[詳細] |
白泥湖村 | ~215 | 村莊 | 因村域有白泥湖,村以湖名冠名,故稱白泥湖村。…[詳細] |
涇港村 | ~216 | 村莊 | 因村域有港名涇港,村以港得名,故名涇港村。…[詳細] |
基隆村 | ~217 | 村莊 | 因村域有山名雞籠山,后諧音稱基隆山,村以山諧音名為名,故名基隆村。…[詳細] |
楓橋湖村 | ~218 | 村莊 | 因境內有湖名楓橋湖,村以湖名得名楓橋湖村。…[詳細] |
地名由來:
相傳三國時,吳國統帥陸遜屯兵于此,筑土為營、演兵習陣,破荊州、擒關羽,繼而火燒連營七百里,立下赫赫戰功。后人聚念其功績,將此地稱為陸城。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官至丞相、荊州牧、右都護。 陸遜跟隨孫權四十余年,深得孫權器重。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 陸遜詳細信息++
基本介紹:
陸城鎮位于岳陽市云溪區東北角,伴長江,倚洞庭,與湖北監利縣、洪湖市隔江相望,為湘北門戶,水陸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現轄6個行政村、2個漁場、1個居委會、60個村(居)民小組,3280戶,總人口9608人,面積5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374畝,水面6800畝,山林8890畝。
陸城鎮是一個千年歷史文化古鎮。據史料載:陸城始屬荊州域,三國時期為東吳領地,因東吳大將陸遜于此屯兵而得名。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陸城設置臨湘縣治,至1930年縣治遷往今臨湘市長安鎮,時間長達936年。我鎮有千年文化積淀,底蘊深厚,歷史遺跡、文物眾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獨特。現存的有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遺址(道
榮譽排行:
2023年1月,湖南省“十四五”鄉村振興示范鄉鎮創建名單公布,陸城鎮入選。
2022年12月,陸城鎮被確定為2022屆湖南省文明村鎮。
文化旅游:
銅鼓山遺址位于岳陽市云溪區陸城鎮新設村長江東南岸的銅鼓山上,是長江以南時代最早的一處屬于商文化盤龍城類型的商代早期文化遺址。銅鼓山遺址時代相當于二里崗期和殷墟期,遺址分布于整個銅鼓山,面積達
陸城禮堂位于岳陽市云溪區陸城鎮居委會,建于1964年,是建國初期陸城重要的公共建筑,也是岳陽歷史文化名城陸城南北正街歷史文化街區不可替代的歷史建筑。禮堂平面大體呈“凸”字形,磚木結構,由二層
寡婦磯磯頭位于云溪區陸城鎮新設村塘灣,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寡婦磯磯頭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道人磯遺址位于云溪區陸城鎮濱江村道人磯,年代為新石器時代(大溪)。類別為古遺址。道人磯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三國時期,并入吳之巴丘地。
唐清泰二年(935年),設立王朝場。
宋淳化五年(994年),升格為王朝縣并設置縣治。
宋至道二年(996年),改王朝縣為臨湘縣。
民國十九年(1930年),縣署遷出。
民國十六年(1937年),設立陸城鎮。
1984年4月19日,成立岳陽市北區,陸城劃歸北區管轄。
1996年,更名為云溪區,陸城鎮屬云溪區。
2015年12月,撤銷道仁磯鎮,其行政區域并入陸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