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常熟市 | 隸屬:蘇州市 |
區劃代碼:320581 | 代碼前6位:320581 |
行政區域:江蘇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縣級市 | 車牌代碼:蘇E |
長途區號:0512 | 郵政編碼:215000 |
轄區面積:約127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67.71萬人 |
人口密度:約1314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6個街道、8個鎮 |
![]() | 人口 | 面積 | 簡介 |
虞山文化度假區(虞山街道) | 18.57萬人 | 62.7km2 | 常熟市虞山街道區域面積為6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7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3.7萬人。虞山街道定位是打造山水城融為一體的全域旅游核心區
江蘇…[詳細] |
虞山高新區(常福街道) | 15.99萬人 | 86.6km2 | 常福街道區域面積為8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3萬人,其中戶籍人口8.6萬人。常福街道定位是打造以科技創新驅動為引領的先進制造業集聚區。
以…[詳細] |
琴川街道 | 24.52萬人 | 48.7km2 | 琴川街道區域面積為4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3萬人。琴川街道定位是打造以科技文化為核心的城市經濟集聚區。
以原虞山鎮…[詳細] |
服裝城(莫城街道) | 13.05萬人 | 40.8km2 | 莫城街道區域面積為4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萬人,其中戶籍人口4萬人;莫城街道定位是打造以時尚創意產業為引領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以原虞山鎮…[詳細] |
常熟經開區(碧溪街道) | 12.66萬人 | 110.2km2 | 碧溪—中國農村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史典范之一“碧溪之路”的發祥地,上世紀80年代,就以“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亦工又亦農,集體同富裕”的“碧溪之路”享…[詳細] |
常熟高新區(東南街道) | 8.36萬人 | 27.98km2 | 江蘇省常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原名江蘇省常熟東南經濟開發區,于2003年5月經省政府批準設立,2006年7月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核公告,2011年4月經省…[詳細] |
梅李鎮 | 10.57萬人 | 78.6km2 | 梅李鎮位于常熟市東北部,東靠上海,南頻蘇州,西鄰無錫,北依黃金水道長江,距常熟港10公里。鎮域面積78.6平方公里,中心鎮區面積5.27平方公里,耕地…[詳細] |
海虞鎮(氟化學工業園) | 11.4萬人 | 100km2 | 在東經121°18′,北緯31°50′的地方,有一座名城叫常熟,"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是她的寫照。海虞鎮就坐落于這美麗的常熟市北部。
…[詳細] |
古里鎮 | 9.66萬人 | 68.68km2 | 古里鎮是國家歷史名鎮、國家衛生鎮,位于常熟市東郊。區位優勢明顯,距常熟市區5KM,204國道貫穿其中,東鄰上海(89KM),南接蘇州(48KM),西靠…[詳細] |
沙家浜鎮 | 6.87萬人 | 32km2 | 常熟市轄鎮。1949年稱橫涇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蘆蕩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更名沙家浜鎮。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區10公里。面積3…[詳細] |
支塘鎮 | 7.75萬人 | 47km2 | 常熟市轄鎮。1949年稱支塘鎮,1957年改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改鄉,1986年改鎮。位于市境東南部,距市區24公里。面積47平方公里,…[詳細] |
董浜鎮 | 5.31萬人 | 62.5km2 | 董浜鎮鎮域面積62.5平方公里,人口5.4萬,下轄1個街道辦事處,2個居民委員會和14個行政村,是國家級衛生鎮 、江蘇省安全文明鎮和全國環境優美鎮。2…[詳細] |
辛莊鎮 | 10.5萬人 | 37.5km2 | 常熟市轄鎮。1949年稱辛安鎮,1957年改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改鄉,1993年改鎮。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區13公里。面積37.5平方公…[詳細] |
尚湖鎮 | 9.9萬人 | 112.5km2 | 尚湖鎮位于常熟市西部,地處常熟、無錫、江陰、張家港四市交界,依虞山,傍尚湖,區位優越,活力勃發,是全國綜合發展千強鎮。全鎮總面積112.5平方公…[詳細] |
地名由來:
常熟之名取“土壤膏沃、歲無水旱”“原隰異壤,雖大水大旱,不能概之為災,則歲得常稔”之意。
基本介紹:
常熟市位于江蘇東南部,是蘇州下轄的一個縣級市。該市處于長江三角洲經濟發達地區,扼長江黃金水道咽喉,位于東經120°33′—121°03′,北緯31°33′—31°50′之間,東鄰太倉,距上海100公里,南連昆山、蘇州,西鄰無錫、江陰,北瀕長江,與南通隔江相望,西北與張家港接壤,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境內地勢平緩,氣候溫和,風調雨順,因年年豐收而得名“常熟”,素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全境東西間最長距離49公里,南北間最長距離37公里,全市總面積1266平方公里(含長江界屬水面),人口103.6萬,下轄13個鎮場,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招商城。常熟以悠久的人文歷史、秀麗的山川景色、豐饒的
榮譽排行:
2025年4月,被命名為全國雙擁模范城(縣)。
2025年3月,2025全國GDP百強縣發布,常熟市位列第5位。
2025年2月,2025新型工業化標桿縣名單發布,常熟市上榜。
2025年1月,被認定為2024年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市、區)。
2025年1月,入選2024第四屆中國文化百強縣名單。
2024年12月,2024賽迪投資競爭力百強縣名單公布,常熟市名列第4名。
2024年12月,2024中國社會治理百強縣(市、區)名單公布,常熟市上榜。
2024年11月,2024中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名單揭曉,常熟市位列第4位。
2024年9月,入選2024中國縣域旅游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第7位。
歷史沿革:
商周時期屬吳國。
秦代屬會稽郡吳縣。
西漢時期置有虞鄉。
東漢永建四年(129),屬吳郡吳縣,境內置有虞鄉、南沙鄉。
西晉太康二年(281),南沙鄉割屬毗陵郡暨陽縣。
太康四年,以虞鄉置海虞縣,屬吳郡。
東晉咸康七年(341),以南沙鄉置南沙縣,境域分屬吳郡海虞縣、晉陵郡南沙縣。
南朝齊時,分海虞縣北境置海陽縣,屬晉陵郡。
梁天監六年(507),海虞、海陽、南沙等縣屬信義郡;大同六年(540),于南沙之地置常熟縣
區劃: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