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流均鎮 | 隸屬:淮安區 |
區劃代碼:320803109 | 代碼前6位:320803 |
行政區域:江蘇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蘇H |
長途區號:0517 | 郵政編碼:223001 |
轄區面積:約6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74萬人 |
人口密度:約40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個社區、16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流均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古時因地處射陽湖西濱,淮水東泄,流至此處而均平,因而得名流均。…[詳細] |
前哨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前哨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溪河村 | ~200 | 村莊 | 因村民居住地集中在溪河沿線故得此名。1955年為溪河小鄉,1958年公社化改革時稱溪河大隊,1982年劃分為條龍和趙鋪兩個生產大隊,2001并村聯組條…[詳細] |
馬鋪村 | ~201 | 村莊 | 因古時候此地有一戶馬姓人家在此開商鋪,名聲很響,人們把此處稱為馬家鋪,故名。…[詳細] |
都梁村 | ~202 | 村莊 | 寓意村民品行均為優良而得名。1958年公社化改革時稱都梁大隊,1983年體制化改革時稱都梁村委會,2001年上級批準設立都良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雙河村 | ~203 | 村莊 | 因村莊形成聚落時座落于河的兩邊故得此名。…[詳細] |
黃蕩村 | ~204 | 村莊 | 因古時候有大戶姓黃的人家靠近蘆葦蕩故而得名。…[詳細] |
沿河村 | ~205 | 村莊 | 因村莊形成聚落時居民集中座落于漁濱一線挨著漁濱河故的得此名。…[詳細] |
沿蕩村 | ~206 | 村莊 | 因村莊形成聚落時地處蕩區故名沿蕩。1958年公社化改革時稱沿蕩大隊,1983年上級批準設立沿蕩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二橋村 | ~207 | 村莊 | 因舊時老閘口上游有一座主要橋梁,因下游有頭橋,故名。…[詳細] |
中橋村 | ~208 | 村莊 | 因舊時老閘口上游有一座橋梁,因東有頭橋,西有二橋故名。…[詳細] |
嚴百村 | ~209 | 村莊 | 因以前此處居民以趙姓居多,而趙姓人家聲望高,家規教嚴,其他姓氏均以趙家為榜樣,故而得次名。…[詳細] |
永興村 | ~210 | 村莊 | 以取永遠興旺之意而得名。1958年公社化改革時稱永興大隊,1983年上級批準設立永興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頭橋村 | ~211 | 村莊 | 因古代澗河口有座橋,因橋在流均最東邊為前橋故得此名。…[詳細] |
中心村 | ~212 | 村莊 | 因地處方位于中心的位置而得名。1958年公社化改革時稱中心生產大隊,1983年上級批準設立中心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溪南村 | ~213 | 村莊 | 因村莊形成聚落時座落于溪河以南故得此名。…[詳細] |
合心村 | ~214 | 村莊 | 以取同心協力之意而命名。1958年公社化改革時稱合心生產大隊,1983年上級批準設立合心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漁業村 | ~215 | 村莊 | 因此村以漁業為主故得此名。1958年公社化改革時稱漁業大隊,1983年上級批準設立漁業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地名由來:
古時因地處射陽湖西濱,淮水東泄,流至此處而均平,因而得名流均。
基本介紹:
流均鎮位于淮安市楚州區東南,地處里下河地區射陽湖畔,為揚州、淮安、鹽城三市四縣區(寶應、建湖、阜寧、楚州)交界處。全鎮有18個行政村(居),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92萬人;面積為88.6平方公里,有糧田面積4.3萬畝,盛產小麥和水稻,年產大米2000萬噸,是淮安市“噸糧田”基地。全鎮有水域面積6萬多畝,已開發利用搞水產養殖3.6萬畝,年水產品總量1.5萬噸,主要養殖甲魚、青蝦、鯽魚、黃鱔、螃蟹等;水產長植2萬畝,以荷藕、菱角、茭白、茨菇、水生蔬菜為主,年產量達2萬噸,農產品銷往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改革開放以來,流均人民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解放思想
榮譽排行:
2022年1月,江蘇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流均鎮為2021年江蘇省衛生鎮。
2018年12月,第二批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鎮村名單出爐,流均鎮上榜。
2014年9月,環境保護部授予流均鎮2012年—2013年度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
文化旅游:
馬鋪水龍局位于淮安區流均鎮馬鋪村,年代為清代。馬鋪水龍局為第四批淮安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1955年流均鄉隸屬涇口區,1957年撤區并鄉,流均劃出為鄉,1959年由鄉改為人民公社,1983年改人民公社為人民政府,1988年撤鄉建鎮改為鎮人民政府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