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南沈灶鎮 | 隸屬:東臺市 |
區劃代碼:320981109 | 代碼前6位:320981 |
行政區域:江蘇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蘇J |
長途區號:0515 | 郵政編碼:224000 |
轄區面積:約8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3萬人 |
人口密度:約37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個社區、1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兆豐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兆豐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包灶社區 | ~002 | 鎮鄉結合區 | 包灶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萬橋村 | ~200 | 村莊 | 因自然村大萬橋而得名。1983年設立萬橋村。2001年7月原萬橋村與原興旺村、原李南村合并,設立新的萬橋村。…[詳細] |
晨光村 | ~203 | 村莊 | 寓意人們的生活蒸蒸日上,尤如早晨的陽光。…[詳細] |
東劉村 | ~205 | 村莊 | 因自然村東劉家灶得名。1983年設立東劉村,2001年7月原東劉村與原新彭村合并設立新的東劉村。…[詳細] |
賈壩村 | ~206 | 村莊 | 以自然村賈壩命名。1983年設立賈壩村,2001年7月原賈壩村與原朱灶村、原徐墩村合并設立新的賈壩村。…[詳細] |
天鵝村 | ~207 | 村莊 | 因此處原為天鵝蕩而得名。1983年設立天鵝村,2001年原天鵝村與原東蕩村合并設立新的天鵝村委會。…[詳細] |
唐西村 | ~208 | 村莊 | 因地處唐家灶西部而得名。1983年撤銷唐西大隊設立新的唐西村。2020年11月,原唐西村與原陳丿村合并,設立新的唐西村。…[詳細] |
金星村 | ~209 | 村莊 | 寓意群眾向往著以后的美好。1983年設立金星村,沿用至今。…[詳細] |
港橋村 | ~210 | 村莊 | 因自然村港橋而得名。1983年設立港橋村,2001年7月原港橋村與原明星村合并設立新的港橋村。…[詳細] |
才琴村 | ~212 | 村莊 | 為紀念解放戰爭期間的許才琴烈士而得名。1983年設立才琴村,沿用至今。…[詳細] |
大橋村 | ~213 | 村莊 | 因此地有座大木橋而得名。1983年撤銷大橋大隊設立大橋村。2020年11月,原大橋村與原慶豐村合并,設立新的大橋村。…[詳細] |
安云村 | ~215 | 村莊 | 為紀念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安云同志而取名。…[詳細] |
新曙村 | ~216 | 村莊 | 新曙寓意已經在望的光明前景。2020年11月,原李灶村、常灶村合并,設立新的新曙村。…[詳細] |
地名由來:
明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有個名叫沈煌的灶戶(設灶煎鹽的鹽戶)啟奏官府將此地段的草地劃分給灶戶收割燒鹽,由灶戶向官府納稅,沈煌奏呈被采納。當地百姓為紀念他,將此地稱謂沈灶。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與境北大豐縣沈灶公社同名,故冠以“南”字,更名南沈灶。
基本介紹:
東臺市轄鎮。1957年為沈灶鄉,1959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南沈灶鄉,1987年設鎮。位于市境東部,距市區30公里。面積87平方公里,人口5.8萬。安(豐)弶(港)公路過境。梁垛河、三倉河、紅長河、包灶河、三聯河、沈灶河、頭富河縱橫交錯。轄永豐、興旺、李南、萬橋、李灶、常灶、晨光、新彭、新豐、西列、東列、朱灶、賈壩、徐墩、沈灶、天鵝、塘西、金墨、中心、明星、港新、陳*D、才琴、慶豐、國富、三友、安云、東蕩、大橋29個村委會和南沈灶居委會。農業以種養業為主。鎮辦企業有紡織、建材、化工、機械等廠。
榮譽排行: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命名南沈灶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18年12月,第二批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鎮村名單出爐,南沈灶鎮上榜。
2017年12月,江蘇省愛衛會命名南沈灶鎮為2017年度江蘇省衛生鎮(村)。
文化旅游:
面積約15萬平方米,灰坑開口于耕土層下,地面存有很多宋代之后各時期瓷片。出土遺物有宋代盤口四系釉陶壺、釉陶韓瓶、釉陶罐、釉陶盆,泥質黑皮灰陶盆。元代龍泉窯青瓷碗、青花瓷高足杯、青花瓷碗。明代
歷史沿革:
明末清初,屬揚州府泰州安豐場,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屬揚州府東臺縣安豐場。
1912年12月屬東臺縣安豐市。
1929年,屬東臺縣第二區,1949年,屬東臺縣安豐區,1957年8月,成立沈灶鄉,屬東臺縣,1958年10月撤并沈灶鄉,劃歸東臺縣安豐人民公社。
1959年,從安豐人民公社劃出成立沈灶人民公社。
1982年,更名南沈灶人民公社。
1983年,改稱南沈灶鄉。
1987年撤銷南沈灶鄉,設立南沈灶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