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高良澗街道 | 隸屬:洪澤區 |
區劃代碼:320829001 | 代碼前6位:320829 |
行政區域:江蘇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蘇H |
長途區號:0517 | 郵政編碼:223001 |
轄區面積:約12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5.73萬人 |
人口密度:約1310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5個社區、4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臨河社區 | ~001 | 主城區 | 因臨近潯河而得名。上世紀60年代成立臨河大隊,隸屬高澗人民公社。80年代區鄉制改革改名為臨河村,2005年經洪澤縣人民政府批準,改為臨河社區居民委員會…[詳細] |
洪澤園三村社區 | ~002 | 城鄉結合區 | 由原來洪澤淮寶三村與龍廟村合并,取名“洪澤園三村”。…[詳細] |
崔朱社區 | ~003 | 主城區 | 崔朱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詳細] |
鄧碼社區 | ~004 | 主城區 | 因碼頭附近居住的鄧姓居民較多,俗稱鄧家碼頭,簡稱鄧碼。…[詳細] |
湖濱社區 | ~005 | 主城區 | 因毗鄰洪澤湖,故名。90年代分為洪堤、洪橋兩個社區,1998年合并閘西社區。2001年由洪堤、洪橋、閘西居委會合并為第三社區居委會,2005年,第三社…[詳細] |
洪建社區 | ~006 | 主城區 | 因毗鄰洪澤湖,寓意“建設洪澤”,故名。上世紀60年代成立洪建大隊,隸屬高澗人民公社,80年代區鄉制改革改名為洪建村;2000年改為洪建居委會;2001…[詳細] |
洪渠社區 | ~007 | 主城區 | 洪渠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詳細] |
楊碼社區 | ~008 | 主城區 | 因碼頭楊姓居民較多,故名。2001年,經洪澤縣人民政府批復,楊碼居委會與城南居委會合并,命名為第六社區居委會;2005年,經洪澤縣人民政府批復,第六社…[詳細] |
惠民家園社區 | ~009 | 主城區 | 寓意“施惠于民”而得名。2005年,安置高良澗船閘周圍拆遷居民而新建成的社區,后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潯河社區 | ~010 | 城鄉結合區 | 潯河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2,為城鄉結合區。…[詳細] |
越城社區 | ~011 | 城鄉結合區 | 越城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2,為城鄉結合區。…[詳細] |
賀接社區 | ~012 | 城鄉結合區 | 賀接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2,為城鄉結合區。…[詳細] |
王集社區 | ~013 | 城鄉結合區 | 王集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2,為城鄉結合區。…[詳細] |
王莊社區 | ~014 | 城鄉結合區 | 王莊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2,為城鄉結合區。…[詳細] |
硯臺社區 | ~015 | 主城區 | 硯臺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詳細] |
胡莊村 | ~200 | 城鄉結合區 | 因當地胡姓村民較多,故名。上世紀60年代成立胡莊大隊,屬高澗人民公社。80年代區鄉制改革改名為胡莊村。2001年并村聯組時經洪澤縣人民政府批復,胡莊村…[詳細] |
大管村 | ~201 | 城鄉結合區 | 因當地管姓村民較多,故名。上世紀60年代成立大管大隊,隸屬于高澗人民公社。80年代區鄉制改革改名為大管村。2001年并村聯組時經洪澤縣人民政府批復,與…[詳細] |
燈塔村 | ~202 | 城鄉結合區 | 因在此地設有一座燈塔,用于指引船舶通航,故名。…[詳細] |
清澗村 | ~203 | 城鄉結合區 | 清水澗河貫穿全村而過,故名。2001年并村聯組時經洪澤縣人民政府批復,褚趙村與康王村合并成立清澗村村民委員會,后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地名由來:
一說相傳三國時期鄧艾屯田時,曾經在這里設立收糧點,稱為“交糧站”,后來人們將“交糧站”稱為“高良澗”。另一說高良澗為水名,始稱于隋、唐,后逐漸變為聚落名。
鄧艾(197—264),字士載,三國時魏名將。鄧艾多年在西北前線防備蜀漢姜維;后來作為滅蜀的主要軍事指揮之一,他0陰平,迫使蜀漢投降,建立奇功。魏惠唐亭侯,鄧艾之子。其人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本名鄧范,后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 鄧艾詳細信息++
基本介紹:
洪澤縣轄鎮,縣府駐地。1956年由淮陰縣劃歸洪澤縣,1958年為高澗公社,1960年析高澗公社置高良澗鎮。位于洪澤湖東岸,距寧連一級公路3公里。面積12平方公里,人口4.4萬。205國道過境,有高良澗船閘和復線船閘。轄環城、鄧碼、錢碼3個村委會和洪建、潯河、洪堤、洪橋、洪渠、城南、城北、城郊、城東、淮寶、閘西11個居委會。以工商業和服務業為主。工業已初步形成機械、煉鐵、鋼材、化工、紡織、建材等六大支柱產業。
榮譽排行:
2018年12月,第二批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鎮村名單出爐,高良澗街道上榜。
2017年9月,江蘇省商務廳確定高良澗街道為第三批江蘇省農村電子商務示范鎮。
2012年12月,環境保護部授予高良澗街道2010—2011年度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
文化旅游:
洪澤湖大堤—工程交接處•南段增高點遺址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高良澗街道湖濱社區,類別為古建筑。為洪澤區文物保護點。
洪澤湖大堤—錢碼村南北工程交接處遺存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高良澗街道湖濱社區,類別為古建筑。為洪澤區文物保護點。
濱湖洪澤湖大堤石刻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高良澗街道湖濱社區,類別為石窟寺及石刻。為洪澤區文物保護點。
洪澤湖大堤—“泗洲知州修工界碑”石刻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高良澗街道楊碼社區,類別為石窟寺及石刻。為洪澤區文物保護點。
老船閘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高良澗街道湖濱社區,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為洪澤區文物保護點。
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屬山陽縣。
民國時期屬淮安縣。
1949年,屬淮寶縣。
1950年,淮寶縣撤銷,改屬淮陰縣髙澗區。
1956年由淮陰縣劃歸洪澤縣,為縣治。
1958年改為高澗人民公社。
1962年,析置高澗鎮。
1983年,改為高良澗鎮。
2000年2月,高澗鄉并入。
2009年3月,黃集鎮7個村劃入,朱壩鎮并入。
2014年區劃調整,析出朱壩鎮,撤銷高良澗鎮,改設高良澗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