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臨淮鎮 | 隸屬:泗洪縣 |
區劃代碼:321324104 | 代碼前6位:321324 |
行政區域:江蘇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蘇N |
長途區號:0527 | 郵政編碼:223800 |
轄區面積:約103.9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19萬人 |
人口密度:約211人/平方公里 | |
辦公地址:南環路1號 | |
下轄地區:11個社區、4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臨淮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以駐地臨淮頭“臨淮”命名。因瀕臨淮水(今淮河)而得名。…[詳細] |
小街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以轄區核心地段有條狹小的街巷命名""小街""。…[詳細] |
徐圩社區 | ~003 | 鎮中心區 | 以駐地徐圩得名。徐圩:徐姓在此建莊圩,故名。…[詳細] |
洪勝社區 | ~004 | 鎮鄉結合區 | 以臨洪澤湖和勝利命名""洪勝""。1949年為洪勝村。1958年建洪勝生產大隊。1984年改為洪勝村。2012年,經泗洪縣人民政府(洪政復〔2012〕…[詳細] |
城頭社區 | ~005 | 鎮中心區 | 隋代以前,吳姓在此筑土城得名吳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土城被淹,僅露城的一頭,故名。…[詳細] |
湖灘社區 | ~006 | 鎮中心區 | 以轄區自然村湖灘得名。湖灘:此處為湖灘地,故名。…[詳細] |
姚臺社區 | ~007 | 鎮中心區 | 姚姓在此筑莊臺建村,故名。1995年從馬樓、邱臺兩村析出建姚臺村。2014年,經泗洪縣人民政府〔洪政復〔2014〕27號)批準,撤銷姚臺村民委員會,設…[詳細] |
馬樓社區 | ~008 | 鎮中心區 | 清初馬姓曾在此建一幢樓,故名。1978年建綱要生產大隊。因與轄區地名不符,1981年更名為馬樓生產大隊。1984年改為馬樓村。2014年,經泗洪縣人民…[詳細] |
戚臺社區 | ~009 | 鎮中心區 | 戚臺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邱臺社區 | ~010 | 鎮中心區 | 邱臺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徐莫社區 | ~011 | 鎮中心區 | 徐莫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二河村 | ~200 | 村莊 | 二河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溧河村 | ~201 | 村莊 | 臨近溧河故道,故名。1949年為溧河村。1958年建溧河生產大隊。1984年改為溧河村。2001年陶倉房村并入,沿用至今。…[詳細] |
駢臺村 | ~202 | 村莊 | 駢姓居住莊臺子上,得名駢臺。1969年從小街生產大隊析出建向陽生產大隊。1979年改為駢臺生產大隊。1984年改為駢臺村。2001年駢臺村與科技村合并…[詳細] |
勝利村 | ~203 | 村莊 | 勝利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地名由來:
西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17年),置臨淮郡,此為臨淮地名之始,即因面臨淮河而得名。
基本介紹:
2020年,撤銷臨淮鎮、城頭鄉,設立新的臨淮鎮。以原臨淮鎮、城頭鄉的行政區域,以及陳圩林場的臨淮分場、二河分場、汴河分場、陳卷村區域為臨淮鎮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城頭居委會境內,辦公地址為南環路1號。
臨淮鎮行政區域面積103.97平方千米,人口3.91萬人,轄8個居委會、8個村委會。
臨淮鎮地處洪澤湖西岸,泗洪縣城東南,呈半島狀伸入洪澤湖。素有“蘇北第一鄉”的美譽。199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螃蟹之鄉”,2002年被授予“中國名鎮”的榮譽稱號,是歷屆舉辦螃蟹節活動主要場地。
近年來,臨淮鎮黨委、政府依托豐富的水產資源,“走水路,奔小康”。以中華絨鰲蟹為重點大力發展特種水產養殖
榮譽排行: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命名臨淮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18年3月,江蘇省環保廳公布臨淮鎮為首批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鎮村。
2013年7月,農業部認定臨淮鎮為第三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佳健河蟹)。
文化旅游:
洪澤湖濕地(臨淮)森林溫泉度假區——釋放自我溶入自然洪澤湖濕地(臨淮)森林溫泉度假區位于泗洪縣陳圩林場境內,四周環繞萬畝水杉林,草木蔥蘢、空氣清新、百鳥鳴和、清幽怡人,是一個綠色的天然氧吧。
通濟渠為隋唐大運河的首期工程,唐朝以后改稱汴河,泗洪段是通濟渠現存通航條件最好的一段。為充分挖掘和利用大運河文化和旅游資源,臨淮鎮以公共空間融合治理為工作抓手,不斷深化創新,立足“自選動作”
隋大業元年(605 年)開鑿通濟渠,泗洪的大運河故道是通濟渠東段。也就是今天殘存的老汴河即為當年通濟渠的一段,作為京杭大運河最重要的一段干流,為漕運事業建功立業數百年,宋元后廢。西起青陽鎮西
現井處于糧管所院內的水塘中,一條水泥路將井與院內主干道相連。后修有水泥井欄。井口徑0.8 米,井壁素磚平劵,據當地老百姓介紹,水塘在干涸時期水位下降很厲害,但是水井水位基本保持不變,現井上建
井欄由四塊石條組成,井口呈長方形。條石每塊長1.2 米,寬0.38 米,厚0.22 米。井口直徑1 米,井深約5 米,井壁青磚平券砌。該井現已廢棄用。
歷史沿革:
1949年置臨淮鄉,隸屬泗洪縣洪澤湖管理局。
1958年撤鄉設臨淮人民公社。
1983年復置臨淮鄉。
1993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民政廳(蘇民行〔1993〕35號)通知,撤銷臨淮鄉,設立臨淮鎮。
2020年7月,撤銷臨淮鎮、城頭鄉,設立新的臨淮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