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李口鎮 | 隸屬:泗陽縣 |
區劃代碼:321323105 | 代碼前6位:321323 |
行政區域:江蘇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蘇N |
長途區號:0527 | 郵政編碼:223800 |
轄區面積:約6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87萬人 |
人口密度:約42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3個社區、13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李口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李口原名李義口,由李姓擺義渡故名李渡,后簡稱李口,并沿用至今。…[詳細] |
葛莊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因此地葛姓較多,影響較大,故名。1958年設立葛莊大隊;1999年更名為葛莊村村民委員會;2000年與原農科村合并成立葛莊社區居民委員會,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其虎社區 | ~003 | 鎮中心區 | 為紀念魏其虎烈士而得名。1958年為紀念魏其虎烈士設立其虎大隊;1983年更名為其虎村村民委員會;2000年改置其虎社區居民委員會,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凌孟村 | ~200 | 村莊 | 因此地姓凌和姓孟的群眾比較多,故而得名。…[詳細] |
渡口村 | ~201 | 村莊 | 因此地過去為渡口,常有擺渡人擺渡而得名渡口。…[詳細] |
農李村 | ~202 | 村莊 | 農李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李莊村 | ~203 | 鎮鄉結合區 | 因此地居民中李姓為大姓,聚而成集,故由姓氏得名李莊。…[詳細] |
吳集村 | ~204 | 村莊 | 由姓吳在此興集,故名。1958年設立吳集大隊;1983年更名為吳集村村民委員會;2001年與完小村合并成立新的吳集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盧塘村 | ~205 | 村莊 | 盧塘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八堡村 | ~206 | 鎮鄉結合區 | 李口鎮八堡村位于泗陽縣李口鎮東北部,距離縣城約4公里,東依京杭大運河,西臨古黃河,徐閘路貫穿而過,交通便捷,環境優美,民風純樸。全村現有16個村民小組…[詳細] |
南運河村 | ~207 | 村莊 | 因該村落的地理位置緊靠京杭運河南面,故取名南運河村。…[詳細] |
譚壩村 | ~208 | 村莊 | 為防止廢黃河水上漲危害百姓,有一譚姓官員指揮修筑大壩,故名。…[詳細] |
崔陳村 | ~209 | 村莊 | 因當地居住的崔姓和陳姓老百姓比較多,故而得名崔陳。…[詳細] |
燈塔村 | ~210 | 鎮鄉結合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此地有座廟宇,且當地居住的李姓眾多,故名。…[詳細] |
羅圩村 | ~211 | 鎮鄉結合區 | 相傳此地曾有一戶羅姓大戶人家為了防御外來入侵建立一道大圩墻,故而得名。…[詳細] |
臧梨園村 | ~212 | 鎮鄉結合區 | 因當地梨樹種植早、樹最多、梨品相好而得名梨園。…[詳細] |
地名由來:
黃河改道前,此地有渡口,相傳有李姓義務擺渡,故取名李義口,久久相傳得名李口。1912年后,改為李家口。1949年后簡稱李口,沿用至今。
基本介紹:
泗陽縣轄鄉。1957年設李口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11.5公里。面積67平方公里,人口5.1萬。眾(興鎮)裴(圩)公路過境,東瀕中運河,西鄰高松河。轄李口、譚壩、崔陳、時莊、凌孟、楊碼、葛莊、燈塔、李莊、川形、彭碼、羅圩、其虎、臧梨園、渡口、完小、吳集、閘口、蘆塘、八堡、東河、大橋、徐圩、邱渡、興道、李口農科、金碼、東溝28個村委會。農業主要種植小麥、水稻、棉花。編織漁網是該鄉傳統特色副業,為漁網生產專業鄉,建有蘇北漁網市場。
榮譽排行:
2020年12月,李口鎮入選2020年度江蘇省衛生鎮(村)名單。
2018年12月,第二批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鎮村名單出爐,李口鎮上榜。
2015年12月,江蘇省商務廳確定李口鎮為首批江蘇省農村電子商務示范鎮。
文化旅游:
八堡村位于李口鎮東北部,東依京杭大運河,西臨古黃河,地勢起伏,水系貫通,樹木蔥蘢,自然條件優越,具有典型的蘇北古村落特色,其中垂釣中心占地40余畝,麋鹿園占地100余畝,共有麋鹿7頭,這里可
魏其虎(1914-1947),泗陽李口鄉陳魏村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任淮寶縣副縣長,1947年1月,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就地掩埋,1951年移葬于今址。1981年建墓園。墓
歷史沿革:
清代屬吳城鄉。
1912年后,屬吳城市。
1957年,置李口鄉。
1958年,改為李口人民公社。
1983年,復置李口鄉,1999年9月李口撤鄉改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