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隴集鎮 | 隸屬:沭陽縣 |
區劃代碼:321322101 | 代碼前6位:321322 |
行政區域:江蘇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蘇N |
長途區號:0527 | 郵政編碼:223800 |
轄區面積:約46.8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12萬人 |
人口密度:約452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個社區、5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隴集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傳說,唐朝末年,唐高祖李淵在隴西(今甘肅隴西一帶)有一支后人,因戰亂逃荒流落到沭陽西南方向,看到一大片無人居住長滿茅草的高地,就在那里搭建起簡易的棚舍…[詳細] |
隴東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因駐地位于隴集街的東邊而得名。1962年設立隴東大隊。1983年更名為隴東村村民委員會。2001年更名為隴東社區居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丁曹村 | ~200 | 鎮鄉結合區 | 兩村合并時,各取原村名的第一個字來命名。…[詳細] |
謝橋村 | ~201 | 村莊 | 兩村合并時,各取原村名的第一個字來命名。…[詳細] |
李徐村 | ~202 | 村莊 | 兩村合并時,各取原村名的第一個字來命名。…[詳細] |
孟玉村 | ~203 | 村莊 | 兩村合并時,各取原村名的第一個字來命名。…[詳細] |
墩前村 | ~204 | 鎮中心區 | 因駐地自然村墩前而得名。1958年設立墩前大隊。1983年更名為墩前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地名由來:
傳說,唐朝末年,唐高祖李淵在隴西(今甘肅隴西一帶)有一支后人,因戰亂逃荒流落到沭陽西南方向,看到一大片無人居住長滿茅草的高地,就在那里搭建起簡易的棚舍安家住下來,后來這支隴西人把這塊長滿茅草的荒涼高地稱之為沭陽西南崗。李淵這支流浪到沭陽西南的后人,后來人丁興旺,就把李淵之后安家居住之地叫隴集。隴集,即甘肅隴西人聚集之地的意思。
唐高祖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唐朝開國皇帝,出身北周貴族,七歲襲唐國公。義寧二年(618年),李淵即皇帝位于長安,國號唐,建元武德,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唐軍消滅江南輔公祏勢力,一統天下。玄武門事…… 李淵詳細信息++
基本介紹:
概況
隴集鎮位于沭陽西南部,沭宿一級公路貫穿全境,距-公路15公里,轄7個行政村,人口2.6萬人,鎮域面積46.88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4.5萬畝。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主要特產有蘑菇、金針菜和螃蟹,是全縣重要的蘑菇基地、蔬菜基地和特種養殖基地。2000年被江蘇省確定為國家活體豬儲備基地。2003年被市政府確定為宿遷市蘑菇生產示范基地。
隴集鎮狠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本著穩糧擴經,發展“三高”農業的原則,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大力發展蘑菇種植產業。成立隴集鎮食用菌生產協會,并將所產蘑菇注冊為“綠芬”商標。為了解決菇農在產前、產中、產后遇到的困難,該鎮積極邀請外地老板參與鮮菇運輸和蘑菇
榮譽排行: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命名隴集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18年12月,江蘇省愛衛會命名隴集鎮為2018年度江蘇省衛生鎮(村)。
2010年5月,宿遷市市級重點中心鎮名單公布,隴集鎮榜上有名。
文化旅游:
后大墩遺址位于沭陽縣隴集鎮李徐村西王組,墩子北部緊鄰2棟廠房。遺址現為農用地,種植莊稼,上有現代墳多座,中間有一排水泥電線杠橫穿而過。遺址最高點高出地表約3米,面積約10000平方米。
墩前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隴集鎮墩前村西莊組,為一處漢代聚落遺址。遺址為土墩狀,中心略高出地表;東西長150米,南北寬100米,面積約150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地表采集有繩紋磚斷
志墩遺址位于沭陽縣隴集鎮,是一處商周時期的聚落遺址。此墩位于農田之中,種植玉米,周邊是水稻田,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該處遺址南100米為宿沭一級公路,遠離村莊,墩中間一條南北砂石路。整
董墩遺址是一處新石器至商周的聚落遺址。東西長80米,南北60米,面積5000 平方米,地勢較高,高出地表1米。西邊1 公里是隴集南北大圩,遺址四周是農田,東500米是沭劉公路。采集標本主要是
徐墩遺址是一處漢代聚落址,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當時遺址南北長80米,東西寬60米,殘高2米,面積約40 平方米。文化層厚度約1.5米,保存情況較好。地表留有花紋磚,板瓦及少量釉陶殘片等
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1934年),設置隴集鄉。
抗日民主政權時期(1940年以后),置隴集鄉。
新中國建國以后(1952年),置隴集鄉。
1958年設立隴集人民公社。
1983年更名為隴集鄉。
1987年撤鄉改置隴集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