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蛟潭鎮 | 隸屬:浮梁縣 |
區劃代碼:360222103 | 代碼前6位:360222 |
行政區域:江西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贛H |
長途區號:0798 | 郵政編碼:333000 |
轄區面積:約372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63萬人 |
人口密度:約44人/平方公里 | |
辦公地址:蛟潭村 | |
下轄地區:2個社區、19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蛟潭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因駐地于蛟潭而得名![詳細] |
福港社區 | ~002 | 特殊區域 | 福港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3,為特殊區域![詳細] |
蛟潭村 | ~200 | 鎮中心區 | 因駐地于蛟潭而得名。自命名以來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勤坑村 | ~201 | 村莊 | 勤坑村村民委員會是指駐地于勤坑自然村的群眾自治組織![詳細] |
外蔣村 | ~202 | 村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浮梁縣第一區壽安鄉十一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浮梁縣第八區寺前鄉。1956年屬洪申高級社,1958年成立壽安人民公社屬枧田大…[詳細] |
胡宅村 | ~203 | 村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浮梁縣第四區福西鄉瑯溪八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浮梁縣第五區、七區瑯溪鄉。合作社時,由瑯溪、胡宅、坑頭初級社轉胡宅高級社。19…[詳細] |
禮芳村 | ~204 | 村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浮梁縣第四區福西鄉第十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浮梁縣第四區后七區南村鄉。1958年為萬壽山墾殖場江萍山分場,1960年撤銷分場…[詳細] |
洪村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浮梁縣第四區福西鄉第三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浮梁縣第七區新民鄉和蛟潭鄉。1958年萬壽山墾殖場江萍山分場。1960年撤銷分場…[詳細] |
梅源村 | ~206 | 村莊 | 1968年撤銷萬壽山墾殖場成立蛟潭公社,成立梅源大隊。1976年恢復萬壽山墾殖場亦稱梅源大隊。1984年建立梅源村村民委員會至今![詳細] |
南村村 | ~207 | 村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浮梁縣第四區福西鄉第九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浮梁縣第四區后七區南村鄉。合作社時,由南村初級社轉蛟潭高級社。1958年成立萬壽…[詳細] |
舍埠村 | ~208 | 村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浮梁縣第四區福西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浮梁縣第七區福港鄉和新民鄉。合作社時,由中門、中心初級社轉龍星高級社。1958年建樟樹…[詳細] |
洛溪村 | ~209 | 村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浮梁縣第四區福西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浮梁縣第七區福港鄉和新民鄉。合作社時,由洛溪、鮑家、繞嶺初級社轉鳳山高級社。1958年…[詳細] |
芳村村 | ~210 | 村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浮梁縣第四區福西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浮梁縣第七區福港鄉。合作社時,由芳村初級社轉明星高級社。1958年因建樟樹坑水電站時,…[詳細] |
石古村 | ~211 | 村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浮梁縣第六區冠石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先后屬浮梁縣第三區建石鄉和石鼓鄉。1958年因建樟樹坑水電站遷并坑口公社。1959年遷回…[詳細] |
光明村 | ~212 | 村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浮梁縣第六區冠石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浮梁縣第三區民主鄉。1952年為韓源鄉、石鼓鄉。合作社時由孫家、石鼓初級社轉石鼓高級社…[詳細] |
建勝村 | ~213 | 村莊 | 由建溪村和勝湖村合并,各取原行政村名的頭一個字合成而得名![詳細] |
官中村 | ~214 | 村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浮梁縣第四區福西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浮梁縣第三區建石鄉,1952年為第七區福港鄉、建石鄉。1961年成立福港公社官中大隊![詳細] |
浯溪村 | ~215 | 村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先后屬于浮梁縣第四區福西鄉和第六區冠石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先后屬浮梁縣第三區建石鄉和第七區福港鄉。合作社時,由明星、浯溪2…[詳細] |
早馬灣林場生活區 | ~500 | 村莊 | 早馬灣林場生活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金家門分場生活區 | ~501 | 鎮鄉結合區 | 金家門分場生活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湖里分場生活區 | ~502 | 鎮鄉結合區 | 湖里分場生活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萬壽寺林場生活區 | ~503 | 鎮鄉結合區 | 萬壽寺林場生活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地名由來:
因駐地于蛟潭而得名。
基本介紹:
蛟潭鎮位于浮梁縣中西部,面積372平方公里。鎮機關駐地蛟潭,為原蛟潭區政府所在地,距景德鎮市區30公里,距浮梁縣城35公里。206國道由北而南貫穿鎮西部,皖贛鐵路和昌江河由北向南貫穿鎮東部,形成三條平行水陸交通網道。
蛟潭地名來自一個傳說。某年3月,這里山洪暴發,村內小河灣里激流沖成一個潭,深不可測。一日,潭中有一物,形如蛟龍,長約數丈,忽然騰空,盤旋飛舞,渾體鱗光閃爍。不一會兒就朝北方(祁門)飛去,后來人們就將此地叫做“蛟潭”。民國以前,蛟潭僅有幾戶人家,新中國成立以后,因為緊傍206國道,交通便利,便逐漸繁榮起來。1994年,鎮轄9個村民委員會,1 17個村小組,原福港鄉轄9
榮譽排行:
2020年11月,蛟潭鎮被授予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2014年7月,蛟潭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2013年,蛟潭鎮上榜江西省首批百強中心鎮。
2010年3月,環境保護部授予蛟潭鎮2010年國家生態建設示范區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
歷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浮梁縣第四區福西鄉一保、八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鄉建制未變,1952年分別成立瑯溪、南溪、蛟潭、外蔣、廟前5個鄉。
1954年先后組成12個初級社,1955年轉為蛟潭、胡宅、梅源3個高級社。
1957年浮梁縣在此組建萬壽山農場,1958年改為萬壽山綜合墾殖場(駐地興溪橋,1963年遷蛟潭),1966年改稱工農兵墾殖場。
1968年撤場與福港(勤奮)公社合并稱蛟潭公社。
1976年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