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南外村 | 隸屬:瀲江鎮 |
區劃代碼:360732100209 | 代碼前6位:360732 |
行政區域:江西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贛B |
長途區號:0797 | 郵政編碼:341000 |
城鄉分類:鎮中心區 | 分類代碼:121 |
地名由來:
村子位于縣城南大門位置,且其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故名。
基本介紹:
南外村位于興國縣城南大門,距離鎮政府0.5公里,總面積6平方公里,東與瀲江橋、將軍大橋相伴,南至德心橋,西至319國道與埠頭鄉桐溪村相接,北至縣長途汽車站。全村人口3042人,下轄瑤崗背、新屋、老屋、新建、新村、和太、西門坑、宋屋、西坳、南門、斯文嶺、南外、龍興、嶺仂上、下埠橋、白竹坑、同福、塘頭、新安河19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60畝,山林面積10畝。由于支持國家城市建設全村大部分土地被征用,人均不足0.1畝。大部分勞動力從事第二、三產業,從業狀況按區域分瑤崗背片以經商為主,和太、南外片以服務業為主,同福、塘頭片以建筑業為主。特色產業主要有魚絲加工、魚苗培育等,南外村呂忠源同志曾鉆研總結出池塘
歷史沿革:
1932年至1935年屬睦敬鄉;1949年前夕屬大禾鄉;1949年初至1957年先后屬南外、筲箕鄉;1958年屬紅旗公社南外大隊;1961年屬五里亭公社,為南外、和太大隊;1968年合并為南外大隊;1984年改為南外村村民委員會至今。
周邊相關:
南外村附近有三僚風水文化景區、興國蘇區干部好作風紀念園、瀲江書院、興國大圣寺、覆笥山、寶石仙境風景區等旅游景點,有興國灰鵝、興國紅鯉、興國倒蒸紅薯干、興國油茶、四星望月、客家芋子餃等特產,有興國山歌、興國篆刻、興國瑞戲、興國提線木偶、興國魚絲制作技藝、三僚堪輿文化等民俗文化。
呂復,字仲善,號易窗,今瀲江鎮南外村人。南隅(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以文學見長,由宋濂、劉基推舉,征為國子典膳。時修《元史》,缺少順帝36年的史料,派遣11人分赴全國采集。此平為元代故都,山
呂大夏,字希宣,南隅(今瀲江鎮南外村)人。13歲獲童子試冠軍,成食廩生。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膺鄉薦。平時關心民眾利益,時縣城東門設卡,濫證米谷關稅,大夏力請上級批準革除。后授任河北直定府欒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