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什字鄉 | 隸屬:西吉縣 |
區劃代碼:640422208 | 代碼前6位:640422 |
行政區域:寧夏回族自治區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寧D |
長途區號:0954 | 郵政編碼:756000 |
轄區面積:約112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52萬人 |
人口密度:約13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6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什字村 | ~200 | 鄉中心區 | 因村莊地處古道十字路口而得名十字,后訛寫為什字。…[詳細] |
謝寨村 | ~201 | 村莊 | 1956年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改為生產大隊;1985年改為謝寨村村民委員會,地名沿用至今。…[詳細] |
楊家莊村 | ~202 | 村莊 | 楊家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黃溝村 | ~203 | 村莊 | 1958年成立黃溝大隊;1966年改名為勝利大隊;1979年恢復原名;1985年改為村委會,屬什字鄉管理。…[詳細] |
南臺村 | ~204 | 村莊 | 原屬什字大隊;1978年分設南臺大隊;1985年改為南臺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唐莊村 | ~205 | 村莊 | 1958年成立唐莊大隊,1985年改為唐莊村村民委員會,地名沿用至今。…[詳細] |
李莊村 | ~206 | 村莊 | 1958年成立李莊生產大隊,1985年改為李莊村村民委員會,地名沿用至今。…[詳細] |
溫唐村 | ~207 | 村莊 | 1958年成立溫唐大隊,1985年改為溫唐村村民委員會,地名沿用至今。…[詳細] |
北臺村 | ~208 | 村莊 | 1958年成立北臺大隊,1985年改為北臺村村民委員會,地名沿用至今。…[詳細] |
馬家溝村 | ~209 | 村莊 | 馬家溝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保衛村 | ~210 | 村莊 | 原名張家南灣;1958年成立大隊時以“保家衛國”之意命名,1985年改為村委會,地名沿用至今。…[詳細] |
新店村 | ~211 | 村莊 | 1958年成立新店大隊;1985年改為新店村村民委員會,劃歸為什字鄉管理,地名沿用至今。…[詳細] |
山莊村 | ~212 | 村莊 | 2003年回劃調整時由新店村、保衛村劃分出成立山莊村村民委員會,屬什字鄉。…[詳細] |
玉豐村 | ~213 | 村莊 | 1956年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改為玉豐生產大隊;1985年改為玉豐村村民委員會,地名沿用至今。…[詳細] |
余家堡子村 | ~214 | 村莊 | 余家堡子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李海村 | ~215 | 村莊 | 1958年為李海大隊,屬什字公社;1985年改名為李海村村民委員會,屬什字鄉管轄至今,地名沿用至今。…[詳細] |
地名由來:
什字鄉因村莊地處古道十字路口而得名。
基本介紹:
什字鄉位于縣城東南60公里處,與原洲區、隆德縣相毗鄰,總面積1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9萬畝,屬于干旱貧困半山半川區,下轄16個行政村92個村民小組,共有4325戶23808人,其中回族19891人。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土豆、豌豆等。興(隆)什(字)公路橫穿鄉境。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166元,牛存欄9026頭,羊存欄7231只,豬存欄750頭。動物防疫達到100%。
馬鈴薯產業穩中有升。每年種植馬鈴薯5.05萬畝以上,標準化栽培1.1萬畝以上,在謝寨、楊莊,余堡、保衛建立千畝馬鈴薯種植示范點兩個。在去年旱災嚴重的情況下,積極引導農民搶墑播種馬鈴薯8000畝,全鄉共產鮮薯7
榮譽排行: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什字鄉人口數量為1.52萬人,位列西吉縣各鄉鎮人口數量排行榜第4位。
2021年4月,什字鄉入選農業農村部、財政部2021年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名單。
文化旅游:
北山烽燧位于西吉縣什字鄉紅城村北山頂上,屬戰國時期軍事防御工事。圓錐體,底徑 9.6米,高3米,黃土夯筑,夯層厚14〜18厘米,占地面積54平方米,地面散布灰陶片等。
南山烽燧位于西吉縣什字鄉什字村南山頂上,屬戰國時代軍事設施。圓錐體,高3米,底徑7米,占地面積125平方米。黃土夯筑,夯層14〜18厘米,周圍地面上散布有灰陶片等。
歷史沿革:
宋代,設中安堡。
清代,設新店堡、店子堡。
民國時,屬固原縣張易鎮。
1949年10月,設什字鄉,屬張易區。
1954年5月,由固原劃歸西吉縣轄,設立什字區(十一區),轄什字、官堡、北臺。
1958年3月,撤銷什字區,什字、官堡、北臺3個鄉劃歸興隆區轄。
1958年10月,設立什字公社。
1963年3月至1969年,屬興隆區轄。
1983年12月,由什字公社改為什字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