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黃鐸堡鎮 | 隸屬:原州區 |
區劃代碼:640402108 | 代碼前6位:640402 |
行政區域:寧夏回族自治區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寧D |
長途區號:0954 | 郵政編碼:756000 |
轄區面積:約192.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42萬人 |
人口密度:約12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5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黃鐸堡村 | ~200 | 鎮中心區 | 宋朝時為防御西夏,修建平夏城。后因戰爭需要成為“懷德軍”。明朝時因固原衛長官黃成的曾孫黃鐸襲官固原衛,并在此鎮守,得名黃鐸城,后稱黃鐸堡。…[詳細] |
南城村 | ~201 | 村莊 | 村委會駐地南城拐子,因該自然村位于須彌路的南面山拐角處城內,因此得名。1983年10月,公社改鄉、大隊改村,設立南城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豐澤村 | ~202 | 村莊 | 為紀念福建豐澤而建立的村莊,寓意豐饒、潤澤鄉鄰,故名。…[詳細] |
金堡村 | ~203 | 村莊 | 金堡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曹堡村 | ~204 | 村莊 | 早年間有曹姓人家建一堡子,后人以此命名村名。…[詳細] |
黃灣村 | ~206 | 村莊 | 1958年前屬三營區寺口鄉南城村;1958年黃鐸堡與三營為同一公社,稱南城大隊;1963年黃鐸堡公社成立時,仍為南城大隊;1983年南城村分出,另外設…[詳細] |
白河村 | ~207 | 村莊 | 在一次地震中形成一條河道,河道中石頭、土多為白色,因此取名白河。…[詳細] |
北莊村 | ~210 | 村莊 | 清朝末年,三位老人家居住在何家溝村以北的地方,此地原成北院,因此得名北莊。…[詳細] |
何家溝村 | ~211 | 村莊 | 大明正德年間,陜西鳳翔因逃荒,何姓兄弟三人流離失所,帶家人求生落于此地,故名。…[詳細] |
陳莊村 | ~212 | 村莊 | 清朝初期有陳姓人在此居住,故名陳家溝,后慢慢改為陳莊。…[詳細] |
三岔村 | ~213 | 村莊 | 因此地有三條溝,分別為保家溝、后灣溝、陳家溝,人們稱這里是三岔溝。1983年公社改鄉,楊郎鄉人民政府在此設立三岔村村民委員會。地名由此得來。…[詳細] |
穆灘村 | ~214 | 村莊 | 此地最早有穆姓人在此居住,得名穆家灘。1958年為楊郎公社穆灘大隊;1983年公社改鄉,大隊改村,為楊郎鄉穆灘村;2003年楊郎鄉和頭營鄉合并為頭營鎮…[詳細] |
鐵家鉤村 | ~215 | 村莊 | 1949年屬楊郎區管轄;1950年1月撤銷楊郎區,以楊郎鄉鐵溝村并入三營區;1958年10月,裁撤區、鄉建制,并入三營公社,為三營公社鐵溝大隊;198…[詳細] |
和潤村 | ~216 | 村莊 | 為和諧、和美之意,寓意和衷共濟,潤澤鄉鄰,故名。…[詳細] |
老莊村 | ~217 | 村莊 | 因最早在此居住的楊姓人開店,人們稱此為楊家老莊。也稱老莊子,故名。…[詳細] |
地名由來:
黃鐸堡,是明朝以后的稱謂,明朝固原衛指揮黃成的曾孫——黃鐸在故城西北角修筑堡寨,并在此鎮守,因此改名為“黃鐸城”,又稱“黃鐸堡”,遂沿襲至今。
基本介紹:
黃鐸堡鎮隸屬于固原市原州區,位于固原市原州區西北,北連黑城鎮,南接彭堡鎮,東鄰三營鎮和頭營鎮,西靠西吉縣沙溝鄉和海原縣李俊鄉和九彩鄉、鄭旗鄉。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黃鐸堡鎮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西北部,距城區47千米。是一個旅游型城鎮,鎮區建成面積為0.58平方千米, 鎮區常住人口為3500人。 2017年總人口為33351人。
2017年12月,被命名為第七批全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
名稱由來
須彌山
須彌山
黃鐸堡鎮,因明朝軍人黃成的曾孫黃鐸襲官固原衛,并在此鎮守,因此改名為黃鐸城,又稱黃鐸堡。也稱平夏城。
歷史沿革
宋朝,宋微宗大觀二年(公元110
榮譽排行: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命名黃鐸堡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中國以人名命名的地名之黃鐸堡鎮:黃鐸堡,是明朝以后的稱謂,明朝固原衛指揮黃成的曾孫——黃鐸在故城西北角修筑堡寨,并在此鎮守,因此改名為“黃鐸城”,又稱“黃鐸堡”,遂沿襲至今。
歷史沿革:
宋朝,宋微宗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宋展筑平夏城作軍,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大了城址。
“初名威德,又改名懷德軍”,知軍種師道。
轄七砦(湯羌、靈平、通峽、鎮羌、九羊、通遠、勝羌)、一關(蕭關)、十堡(硤口、東河灣、古高平、鎮羌、惠民、結(紅)溝、石門、臨川、通關、山西)等寨隸之,與西安州(今海原縣西安鄉)、鎮戎軍(固原城)互為聲援。
“東至結(紅)溝堡一十五里,西至石門堡一十三里,南至靈平砦一十二里,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