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茫曲鎮 | 隸屬:貴南縣 |
區劃代碼:632525100 | 代碼前6位:632525 |
行政區域:青海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青 |
長途區號:0974 | 郵政編碼:813000 |
轄區面積:約120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68萬人 |
人口密度:約14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4個社區、11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城北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該居委會位于貴南縣文化路14號,在貴南縣茫曲鎮城關北面區域,故而得名城北社區。…[詳細] |
城南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該居委會位于貴南縣解放南路,在貴南縣茫曲鎮城關南面區域,故而得名城南社區。…[詳細] |
城東社區 | ~003 | 鎮中心區 | 社區以解放路北為界,東至法院、檢察院辦公樓、南至解放路北、西至北垣路,位于茫曲鎮東部,故而得名城東社區。…[詳細] |
城西社區 | ~004 | 鎮中心區 | 該居委會位于貴南縣文化路,在貴南縣茫曲鎮城關西面區域,故而得名城西社區。…[詳細] |
加土乎村 | ~200 | 村莊 | 1953年7月15日貴南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成立,1986年從龍羊峽庫區遷至吳堡灣,沿用以前的村名,1964年以后屬拉乙亥公社,1966年鄉改稱人民公社…[詳細] |
達玉村 | ~201 | 村莊 | 1958年前屬同德縣,同年10月并建社中歸屬沙溝公社,1986年從龍羊峽庫區遷至吳堡灣,沿用以前的村名,1964年以后屬拉乙亥公社,1966年鄉改稱人…[詳細] |
氈匠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1947年前,有一位姓錢的搟氈匠來此定居,以搟氈謀生,形成現在的河州村,1958年10月1日全縣并鄉建社,并有茫拉公社管轄;1969年元月8日,將縣屬…[詳細] |
河州村 | ~203 | 鎮鄉結合區 | 1947年前,有幾戶人家從甘肅河州地區遷來此地定居,繁衍生息,形成現在的河州村,1958年10月1日全縣并鄉建社,并有茫拉公社管轄;1969年元月8日…[詳細] |
江當村 | ~204 | 村莊 | 據說1958年從循化遷移過來8戶人家,定居于此,1958年9月10日全縣撤區并鄉江當鄉由原來的麻克塘、洛哇鄉合并組成,1958年10月1日全縣并鄉建社…[詳細] |
那燃村 | ~205 | 村莊 | 那燃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昂索村 | ~206 | 村莊 | 1953年貴南縣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成立,全縣設5個區1個鄉;1956年9月10日,全縣撤區并鄉,沙溝鄉由原來的德茫、洛合鄉合并組成;1958年10月1…[詳細] |
托勒村 | ~207 | 村莊 | 1953年7月15日貴南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成立,1986年從龍羊峽庫區遷至吳堡灣,沿用以前的村名,1964年以后屬拉乙亥公社,1966年鄉改稱人民公社…[詳細] |
沙拉村 | ~208 | 村莊 | 沙拉村位于貴南縣西南部,距縣城11公里,是一個漢、藏、土、蒙等民族聚居的自然村,于1986年從龍羊峽庫區搬遷至現址。全村分五個自然社,有324戶,13…[詳細] |
塔哇村 | ~209 | 村莊 | “塔哇”系藏語,意為寺院的長工;本村在魯倉寺附近,舊社會本村莊多數人為此寺做長工,故得名塔哇村。…[詳細] |
上達玉村 | ~210 | 村莊 | 1958年前屬同德縣,同年10月并建社中歸屬沙溝公社,1964年以后屬拉乙亥公社,1966年鄉改稱人民公社,仍屬拉乙亥公社轄區,1969年1月8日公社…[詳細] |
地名由來:
因該鎮地處茫曲河畔而被命名為茫曲鎮。
基本介紹:
茫曲鎮位于縣境南部,縣府駐地。人口0.7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藏、土等少數民族,回族占總人口的26%,藏族占22%。面積120平方千米。轄河州、氈匠、加土乎、達玉、沙拉、托勒、昂索、塔哇、上江當、那然10個村委會。1949年為同德縣第一區拉乙亥鄉,1958年由同德縣劃歸貴南縣,1959年與沙溝鄉合并為沙溝公社,1961年改為拉乙溝鄉,同年改為拉乙亥公社,1984年改為拉乙亥鄉(La Yi Hai Xiang)。2001年,改為茫曲鎮,轄1個居委會、10個村委會。
榮譽排行:
2014年7月,茫曲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歷史沿革:
1978年,為支援國家重點工程項目——龍羊峽水電站的建設,全鄉搬遷到吳堡灣農場距縣城3千米處。
1992年,將茫拉鄉氈匠、河州、塔哇、那然、江當五村劃歸拉乙亥鄉。
2001年9月28日,撤鄉建鎮,成立了茫曲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