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崗溝街道 | 隸屬:樂都區 |
區劃代碼:630202002 | 代碼前6位:630202 |
行政區域:青海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青 |
長途區號:0972 | 郵政編碼:810000 |
下轄地區:3個社區、1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七里店社區 | ~001 | 特殊區域 | 七里店社區成立于2020年8月,位于七里店新村,轄區面積1.48平方公里,居民4629戶13642人,是海東市最大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之一,安置群眾覆…[詳細] |
文化街社區 | ~002 | 主城區 | 在文化街轄區內,故稱文化街社區,故名。2003年設立,沿用至今。…[詳細] |
濱河路社區 | ~003 | 主城區 | 在濱河路轄區內,故名。2011年設立,并沿用至今。…[詳細] |
七里店村 | ~200 | 城鄉結合區 | 此地位于距里縣城七里處,故得名。1949年叫七里店村,農業合作化時稱七里店社,公社化時稱七里店大隊,文化大革命時稱紅軍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七里店村…[詳細] |
七里店東村 | ~201 | 城鄉結合區 | 此地位于距縣城七里且在靠東的位置,故名。…[詳細] |
李家村 | ~202 | 城鄉結合區 | 此居民點居住李姓人氏較早,故名。解放初稱李家村,農業合作化時稱李家社,公社化時稱李家大隊,文化大革命時稱紅軍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李家村民委員會,沿…[詳細] |
熊沈家村 | ~203 | 城鄉結合區 | 熊姓和沈姓戶占本村戶數70%,由此稱熊沈家,故名。…[詳細] |
上教場村 | ~204 | 城鄉結合區 | 古時有軍隊駐扎并訓練的地方,故稱教場。后分為上教場和下教場,故名。…[詳細] |
下教場村 | ~205 | 城鄉結合區 | 古時有軍隊駐扎并訓練的地方,故稱教場。后分為上教場和下教場,故名。…[詳細] |
晁家村 | ~206 | 村莊 | 該居民點形成初期晁姓住戶占多數,故得名。…[詳細] |
崖灣村 | ~207 | 村莊 | 該地位于洪水沖擊形成的崖灣,又崖灣處謝氏居住人較多,故名。…[詳細] |
趙家村 | ~208 | 村莊 | 因趙家人最初,故名。解放初名為澎湃行政村,合作化時稱澎湃社,公社化時稱趙家大隊,文化大革命時為紅旗大隊,1971年改稱趙家莊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趙…[詳細] |
高家莊村 | ~209 | 村莊 | 上世紀20年代前本村多為姓高的住戶,故名。…[詳細] |
西崗村 | ~210 | 城鄉結合區 | 以小河為界,西面叫西崗,東面叫東崗,故名。…[詳細] |
九哈家村 | ~211 | 村莊 | 在1958年以前是九家、哈家為兩個居民點,1969年合并稱九哈家,故名。…[詳細] |
東崗村 | ~212 | 村莊 | 以小河為界,西面叫西崗,東面叫東崗,故名。…[詳細] |
賈灣村 | ~213 | 村莊 | 賈姓人氏居多,且地處山灣,故得名。解放初稱賈灣村,公社化時稱賈灣生產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賈灣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土橋村 | ~214 | 村莊 | 在村莊路口有一條水溝,為了方便行走當時用木頭搭了個橋,故名。…[詳細] |
湯官營村 | ~215 | 村莊 | 該地區曾有軍隊駐扎,長官姓湯,故名。元朝時就稱湯官營,1984年政社分設湯官營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陶馬家村 | ~216 | 城鄉結合區 | 本村主要以陶家和馬家兩大姓氏組成,故名。…[詳細] |
水磨灣村 | ~217 | 鎮鄉結合區 | 碾伯鎮水磨灣村地處縣城湟水河南岸,距鎮政府6公里,109國道和蘭西高速公路橫穿全村,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優越。全村有5個合作社169戶62…[詳細] |
地名由來:
2022年2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變更海東市部分地區行政區劃的批復:撤銷碾伯鎮,設立碾伯街道、崗溝街道。
基本介紹:
崗溝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