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班多村 | 隸屬:巴溝鄉 |
區劃代碼:632522200212 | 代碼前6位:632522 |
行政區域:青海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青 |
長途區號:0974 | 郵政編碼:8130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班多”系藏語,意為溝口。據說1946年從化隆遷來六戶農民,在巴溝溝口安家落戶,開荒種田,因地形,故而得名班多村。
基本介紹:
同德縣巴溝鄉班多村位于巴溝鄉西部,地處黃河、巴曲河交匯處,距同德縣城38公里,距巴溝鄉政府20公里,平均海拔2860米。是一個藏漢雜聚的地區,全村現有農戶81戶,人口466人,勞動力278人,其中藏族425人,占總人口91.2%,漢族41人,占總人口8.8%。全村現有耕地1660.3畝,人均擁有耕地3.6畝,擁有各類牲畜2767頭(只),擁有草場5.8萬畝,畜均占有草場20.96畝。是一個以農為主、農牧結合的村,2008年國民生產總值263萬元,其中農業生產總值126萬元,占生產總值的48%。牧業生產總值84萬元,占生產總值的32%。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854元。
近年來,特別是十一五
榮譽排行:
2025年3月,被命名為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
2020年2月,班多村被認定為2020年青海省鄉村旅游重點村。
文化旅游:
時代:新石器時代宗日遺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巴溝鄉團結村。宗日遺址初名免兒灘或托勒臺,是一處北高南低的大灘地。灘地東為巴溝河流入黃河口處,屬黃河第一臺地。團結村緊靠臺地邊緣。遺址面
歷史沿革:
80多年前從華隆遷移到此地,逐漸形成村落,1951年為一個村;1957年成立農業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劃歸卡力崗大隊的一個生產隊;1963年成立卡力崗公社時改稱班多村;1965年并入巴溝鄉;1984年社改鄉時改稱班多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
周邊相關:
班多村附近有宗日遺址、石藏寺、塞力亥寺、唐乙亥古城遺址、斗后索古城遺址、尕毛寺等旅游景點,有青藏高原牦牛、麻食兒、藏族酸奶、青海冬蟲夏草、貴南黑藏羊等特產,有青海藏族唱經調、廟會(貴德六月廟會)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