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平原縣 | 隸屬:德州市 |
區劃代碼:371426 | 代碼前6位:371426 |
行政區域:山東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縣 | 車牌代碼:魯N |
長途區號:0534 | 郵政編碼:253100 |
轄區面積:約104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1.91萬人 |
人口密度:約400人/平方公里 | |
辦公地址:龍門街道 | |
下轄地區:3個街道、8個鎮、1個鄉 |
![]() | 人口 | 面積 | 簡介 |
龍門街道 | 10.87萬人 | 37.8km2 | 龍門街道地處平原縣城,為縣政府駐地,轄區東起京滬鐵路,西至馬頰河,南與桃園街道相接,北與三唐鄉相鄰。總面積37.8平方公里,耕地1657.9公頃,轄1…[詳細] |
桃園街道 | 2.01萬人 | 86km2 | 桃園街道地處平原縣南部,東與前曹鎮接壤,南連王廟鎮,西鄰王打卦鎮,北接龍門街道,轄區總面積86平方千米。2011年末,桃園街道總人口31639人。
…[詳細] |
德原街道 | 3.81萬人 | 78km2 | 2020年,撤銷平原縣坊子鄉,將平原縣龍門街道所轄的王通村等29個村與原坊子鄉行政區域合并,設立德原街道。德原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平原縣桃園北大道1697…[詳細] |
王風樓鎮 | 4.02萬人 | 144.2km2 | " 王鳳樓鎮是平原縣唯一的省批中心鎮,位于平原縣東北部,距縣城12.5公里,轄110個行政村,鎮域總面積144.2平方公里,共有128 86戶,5…[詳細] |
前曹鎮 | 3.82萬人 | 52.8km2 | 平原縣轄鄉。1958年設前曹公社,1965年析置董集公社,1982年復置前曹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城東7.5公里。面積52.8平方公…[詳細] |
恩城鎮 | 4.32萬人 | 105km2 | 恩城鎮始建于春秋,原名貝州。宋慶歷八年(1048年),改名恩州。明洪武七年降州稱縣,名“恩縣”,縣城駐地遷至許官鎮。抗日戰爭時期,屬冀南二專署轄地。1…[詳細] |
王廟鎮 | 2.9萬人 | 117km2 | 王廟鎮地處平原縣最南部,東面、南面與禹城,高唐接壤,轄94個行政村,3.5萬人,總面積117平方公里。該鎮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是清末義和團運動的發源地…[詳細] |
王杲鋪鎮 | 2.91萬人 | 72.64km2 | 王杲鋪鎮位于平原縣西北,全鎮35000人,54000畝耕地,105國道縱橫南北,特產豐富,交通便利。王杲鋪鎮文化底蘊深厚,經濟社會事業協調發展。近年來…[詳細] |
張華鎮 | 1.67萬人 | 53km2 | 張華鎮位于平原縣西南部,南與高唐縣接壤,西距1 05國道僅4公里。張華鎮隸屬平原縣,距縣城西南19公里,距德州50公里,距濟南75公里。
…[詳細] |
腰站鎮 | 2萬人 | 55.6km2 | 平原縣轄鎮。1956年設腰站鄉,1958年屬郭莊公 社,1965年析置腰站公社,1984年設鎮。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城22公里。面積55.6平方公里…[詳細] |
王打卦鎮 | 1.85萬人 | 38km2 | 王打卦鄉位于平原城西6公里處,地處馬頰河西岸,座落在318省道兩側,東距京滬鐵路7公罩,西距105國道3公里,離京福高速公路路口10公里,鄉內形成了四…[詳細] |
三唐鄉 | 1.73萬人 | 73km2 | 平原縣轄鄉。1950年屬劉屯區,1956年改屬劉屯鄉,1958年屬劉屯公社,1965年設三唐公社,1984年設鄉。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14公里。面積…[詳細] |
經濟開發區 | …[詳細] |
地名由來:
春秋時該地為齊西境下邑,戰國時為趙所并,趙惠文王封公子勝為平原君,食邑于此,平原之名始見。
管輅(公元209——256年),字公明,三國時期魏國術士,平原縣人。是歷史上著名的術士,被后世卜卦看相的人奉為祖師。 管輅出生在平原縣故城(今張官店東)北小管莊。父親先在利漕當官,后為瑯琊即丘長。管輅容貌粗丑,從小就喜歡仰視星辰,夜不…… 管輅詳細信息++
董元度(公元1712——1787年),乾隆十七年進士,由庶吉士改東昌府教授。王昶曾云:“董元度性情灑脫,不喜歡受人約束。入翰林作宮后,乞假南游,來往蘇揚之間,寄居盧見曾官署中最久。他與我同住一處,每次推杯飲酒論詩,興趣昂然不倦。乾隆五十五年…… 董元度詳細信息++
任繼愈(1916.4.15—2009.7.11),山東平原人,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家,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 1916年4月15日生于山東省平原縣。1934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38年畢業。1939年考取西南聯大北京大學…… 任繼愈詳細信息++
基本介紹:
平原縣位于德州市中部,全縣轄8鎮1鄉3個街道,總面積1047平方公里,人口42萬,先后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全國最佳城市管理人民滿意獎等榮譽稱號,成功創建省級園林城市、文明城市、衛生城市。處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區、環渤海經濟圈、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省西部經濟隆起帶“一區兩圈一帶”四大區域戰略疊加區,具有“東引西聯、南融北接”的地緣優勢,擁有“六縱三橫”骨干河道和1100公里輸配水主管網,建有總庫容3699萬立方米的相家河水庫和龍門水庫,年可調蓄供水1億多立方米。
平原縣歷史悠久,三國時期的劉備曾任平原縣令,著名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境內至今存有龍門石刻、文
榮譽排行:
2024年6月,平原縣被確定為2024年山東省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秸稈產業化模式縣)。
2024年6月,被確定為2023年山東省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先行縣。
2024年3月,農業農村部公布了全國第一批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平原縣榜上有名。
2024年2月,平原縣被確定為2023年全國“平安農機”示范市、縣。
2023年10月,平原縣被命名為第三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2023年3月,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確定平原縣為2023年山東省高標準農田整縣推進示范縣。
2022年10月,被命名為2022年度山東省“平安農機”示范單位。
2021年12月,平原縣被認定為第二批山東省鄉村振興示范縣(市、區)。
2021年12月,平原縣被確定為第三批山東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典型城市。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和秦時期,平原縣域先屬齊郡,后屬濟北郡。
漢高祖六年(前201)置平原郡,治所在今平原縣城。
建安十八年(213),平原郡改屬冀州,平原縣隨屬之。
三國,為魏冀州平原國。
晉十六國,屬冀州平原國。
東晉義熙六年(410),屬冀州平原郡。
南北朝北魏屬冀州安德郡。
太和二十三年(499),平原郡治移于聊城之王城,平原縣改屬渤海郡。
隋,屬平原郡。
開皇三年(583),平原縣屬冀州。
開皇九年(589),于安德置
區劃: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