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陽谷縣 | 隸屬:聊城市 |
區劃代碼:371521 | 代碼前6位:371521 |
行政區域:山東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縣 | 車牌代碼:魯P |
長途區號:0635 | 郵政編碼:252000 |
轄區面積:約106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70.01萬人 |
人口密度:約657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3個街道、14個鎮、1個鄉 |
![]() | 人口 | 面積 | 簡介 |
博濟橋街道 | 7.79萬人 | 52.9km2 | 博濟橋街道辦事處位于陽谷縣城東南部。人口5.4萬人,耕地31012畝,面積52.9平方公里,下轄4個社區居委會,31個行政村。
-
區位優勢
…[詳細] |
僑潤街道 | 8.25萬人 | 45.7km2 | 僑潤街道,地處陽谷縣城東北部,是陽谷縣新城區的主要區域,縣委、縣政府所在地,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有省級工業園一處(陽谷僑潤國際高科制造…[詳細] |
獅子樓街道 | 4.95萬人 | 33.35km2 | 獅子樓街道辦事處地處陽谷縣城區西部,共轄6個社區居委會,24個行政村,總人口30434人,其中農業人口19831人,耕地23763畝,面積33.35…[詳細] |
閻樓鎮 | 3.84萬人 | 67.1km2 | 閆樓鎮位于陽谷縣中部,距縣城9公里。明初有閆姓居民自-縣適此立村,村中建有一土樓,故稱閆樓。1958年元月建成閆樓鄉,1958年8月成立閆樓人民公社,…[詳細] |
阿城鎮 | 4.95萬人 | 115.1km2 | 阿城鎮位于黃河北岸,陽谷縣東部。轄區面積115.1平方公里,6.8萬人,12萬畝耕地。
阿城鎮地理位置優越,歷史文化悠久,境內的古阿井、海慧寺、孫臏…[詳細] |
七級鎮 | 2.9萬人 | 65km2 | 陽谷縣七級鎮位于陽谷縣城東北部,陽谷、東阿,東昌府三縣(區)交界處,鎮駐地是京杭古運河畔一個商賈云集的集貿重鎮,因古運河碼頭曾建有七級臺階,故而得名,…[詳細] |
安樂鎮 | 2.68萬人 | 66km2 | 安樂鎮,陽谷縣轄鎮。位于縣城東北部,原名老君堂,五代時后周世宗柴榮曾在此養病,更名為安樂村,宋設安樂鎮,沿用至今。明代陽谷縣承駐鎮開衙理事。1934年…[詳細] |
定水鎮 | 2.18萬人 | 58.38km2 | 定水鎮位于縣西北部,距縣城40華里,西與莘縣為鄰,北與東昌府接壤。現有人口28000人,耕地面積4.5萬畝,轄5個管理區,39個行政村,13個鎮直部門…[詳細] |
石佛鎮 | 3.59萬人 | 57.77km2 | 山東省陽谷縣石佛鎮位于魯西平原南部,轄42個行政村,3.5萬人,5.6萬畝耕地。聊商一級公路、壽郭公路、陽定公路與安石公路、定石公路在鎮內交匯,形成了…[詳細] |
李臺鎮 | 2.78萬人 | 42.1km2 | 李臺鎮位于陽谷縣城西南部,魯豫兩省交界外,距縣城12公里,北距濟聊館高速公路50公里,南距濮臺高速公路5公里。交通、通訊十分便利,地理優勢得天獨厚。歷…[詳細] |
壽張鎮 | 5.61萬人 | 59.05km2 | 壽張鎮位于陽谷縣城南部,山東、河南兩省交界處,是山東省通往中原腹地的重要通道之一。此地原名"王陵店’",明洪武十三年 (1380年)壽張縣縣址遷于此地…[詳細] |
十五里園鎮 | 3.56萬人 | 55.7km2 | 十五里園鎮地處黃河下游,位于陽谷縣東南部,西距縣城10公里。駐地明初建村,因張姓居民于此經營菜園,而且此處東距張秋鎮、西距壽張鎮、南距臺前縣梁集、北距…[詳細] |
張秋鎮 | 3.62萬人 | 53km2 | 張秋鎮位于縣城東部。張秋之名最早見于唐五代時期,北宋設張秋鎮。1940年成立張秋縣抗日民主政府。1964年撤縣建鎮,先后設張秋區、張秋人民公社。198…[詳細] |
郭屯鎮 | 1.99萬人 | 56.5km2 | 郭屯鄉位于縣境北部。因鄉政府駐村而命名。1949年屬陽谷縣第三區,區公所設在九都楊村。1957年設郭屯鄉。1958年8月并入安樂鎮人民公社。1961年…[詳細] |
西湖鎮 | 2.94萬人 | 67km2 | 陽谷縣轄鄉。1958年設西湖公社,1961年改區,1971年建公社,1984年設鄉。面積67平方公里,人口2.8萬。齊(河)南(樂)公路、蒙(陰)館(…[詳細] |
高廟王鎮 | 3.06萬人 | 61.5km2 | 高廟王鄉位于陽谷縣城西南九公里處。原名永良康寨,明初在村東高地建廟宇一座,且村中王姓居民多,故更名為高廟王。全鄉總面積6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詳細] |
金斗營鎮 | 2.41萬人 | 22.68km2 | 金斗營鎮位于陽谷縣城西南18公里,轄27個行政村,人口2.7萬人,3萬畝耕地。
金斗營鄉所轄子路堤村始建于秦朝,為陽谷縣最早村。鄉駐地金斗營村明代為…[詳細] |
大布鄉 | 2.93萬人 | 57.25km2 | 大布鄉以駐地村而命名,位于陽谷縣境西北部,因有布姓居民祖居,故名。清朝末年,大布及其附近村莊屬陽谷縣西四都。1930年,全縣劃為6區284個鄉(鎮),…[詳細] |
地名由來:
縣名取之東阿縣界的陽谷亭。
基本介紹:
陽谷縣地處魯西平原,黃河北岸,山東省的西部,聊城市南端。東臨東阿縣,西毗莘縣,南與河南省臺前縣接壤,北接東昌府區,東南隔黃河與東平縣相望。版圖位置介于東經115°38'39"~116°06'15",北緯35°55'15"~36°18'15"之間,黃河北金堤呈東北西南向橫亙縣域的南部。縣境西起西湖鄉西界之金線河,東止于阿城鎮東南角之黃河,東西長42.14公里;北起郭店屯鎮北界之三干渠,南至壽張鎮南境之金堤外,南北寬42.59公里,總面積1065平方公里。
五年來,我們堅持專注發展、敢為人先,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生產總值年均增長5.1%,躍上300億級臺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5.6%。
榮譽排行:
2024年12月,被評定為山東省農產品出口標桿縣。
2024年6月,被確定為2023年山東省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先行縣。
2024年5月,被確定為2023年度山東省高質量發展進步縣。
2024年2月,陽谷縣被認定為2023年度山東省水資源集約節約示范縣。
2023年12月,陽谷縣被確定為2023年全國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效果突出縣(市、區、旗)。
2023年6月,陽谷縣被確定為2022年山東省現代農業強縣。
2023年5月,陽谷縣入選2023年鄉村建設評價樣本縣名單。
2023年3月,陽谷縣被評選為2022年山東省耕地保護激勵縣(市、區)。
2022年12月,陽谷縣被確定為2022年度山東省縣域養老服務體系創新示范縣。
歷史沿革:
春秋時為齊國柯邑。
秦置東阿縣。
西漢東阿縣仍屬東郡,為都尉治所。
東漢因之。
西晉末縣廢,北魏復置東阿縣,屬濟北郡。
隋開皇十六年(596)析東阿縣西境置陽谷縣,屬濟州。
唐初陽谷縣仍屬濟州,天寶十三年(754)陽谷縣改屬鄆州。
北宋景德三年(1006)陽谷縣徙治于孟店(今陽谷鎮),北宋末屬東平府。
元屬東平路。
明陽谷縣屬兗州府東平州。
清初仍屬兗州府。
1913年屬濟西道(1914年改稱東臨道)。
1925年屬東昌
區劃: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