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堯禾鎮 | 隸屬:白水縣 |
區劃代碼:610527102 | 代碼前6位:610527 |
行政區域:陜西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陜E |
長途區號:0913 | 郵政編碼:714000 |
轄區面積:約61.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54萬人 |
人口密度:約412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23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堯禾社區 | ~001 | 鎮鄉結合區 | 據史書記載,早在元代至元年間因民多居土窯,且開店者甚多,故而得名窯店。到明建文帝年間又因北鄰溝壑,且人口稠密、商業興盛,而更名為窯壑鎮,明代萬歷年間改…[詳細] |
堯禾村 | ~200 | 鎮中心區 | 堯禾村因村民居住土窯開店而得名。1961年成立堯禾生產大隊,文革期間改為堯禾村革委會,1976年恢復為堯禾生產大隊,1990年改為堯禾村民委員會。…[詳細] |
滿義村 | ~201 | 鎮鄉結合區 | 原為少數民族居住區,后漢人居住,后稱蠻夷。蠻夷音通滿義,故稱滿義村。…[詳細] |
恒寨村 | ~202 | 村莊 | 據《資治通鑒》記載,公元945年太師皇甫遇進兵到達“白團村”(現在恒寨村),埋下鹿角柴障安營扎寨,取名行寨。擊敗契丹兵后,留兵鎮守營地以防契丹入侵。久…[詳細] |
薛圪嶗村 | ~204 | 村莊 | 因薛姓人居住在溝邊低洼地帶而得名。1961年成立薛圪生產大隊,文革期間改為薛圪村革委會,1976年恢復為薛圪生產大隊,1990年改為薛圪村民委員…[詳細] |
安樂村 | ~205 | 村莊 | 安樂村村民以石姓為主,此姓為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復姓所在,安樂二字是古代少數民族西戎、鮮卑以及匈奴語言的音譯。原本表意為軍隊的意思,現在的意思是平安快樂的…[詳細] |
水蘇村 | ~206 | 村莊 | 水蘇地處杜康溝溝邊地勢低洼,向陽而且蓄水,農作物春季復蘇較早,故得名水蘇。…[詳細] |
田家洼村 | ~208 | 村莊 | 因田姓居民最早在此居住而得名,沿用至今。…[詳細] |
百草村 | ~209 | 村莊 | 傳說古時候百草村村南是一面荒坡,百草眾生,其中以白草最多,故而得名百草村,沿用至今。…[詳細] |
漢寨村 | ~210 | 村莊 | 南北朝時期,北方以少數民族和漢人雜居,漢人聚集村寨而居故得名漢寨。…[詳細] |
子阿村 | ~211 | 村莊 | 盼望子孫后代得到幸福。1961年成立子阿生產大隊,文革期間改為子阿村革委會,1976年恢復為子阿生產大隊,1990年改為子阿村民委員會。…[詳細] |
阿西村 | ~212 | 村莊 | 在阿東村的西邊,故名阿西村。2015年撤村并組由富妥、麻家組成阿西村至今。…[詳細] |
阿東村 | ~215 | 村莊 | 因在子阿村的東邊而得名。1961年成立阿東生產大隊,文革期間改為阿東村革委會,1976年恢復為阿東生產大隊,1990年改為阿東村民委員會。…[詳細] |
門公村 | ~216 | 村莊 | 地名源于有一支蒙古軍隊在此駐扎,“門公”是蒙古的轉音,據縣史記載,北魏孝昌初,西戎將息阿非兵為白水,大同十年至次年冬,西戎部將茹茹,屯兵白水訓練兵馬,…[詳細] |
放馬村 | ~217 | 村莊 | 傳說此地草木旺盛,官家在此放馬,故而得名放馬村沿用至今。…[詳細] |
新武村 | ~218 | 村莊 | 新武原名武村,古時候為少數民族的一個部落,東武和西武是武羅氏、武成氏居住地后來因一村在東,一村在西,故而得名東武村、西武村。2015年撤鄉并鎮時將孟家…[詳細] |
支肥村 | ~221 | 村莊 | 傳說該村村民是從山西汾陽河遷來的,自認為是汾陽人的一個支系,故而得名支汾,后因該地土壤肥沃,改汾為肥。…[詳細] |
車莊村 | ~222 | 村莊 | 西晉時期,大統六年,公元540年,西戎茹茹(古少數民族名,在山西大同一代居住過)渡河在白水訓練兵馬,大統十年(公元544年)至次年冬在白水演武,車莊村…[詳細] |
太香村 | ~225 | 村莊 | 以植物命名。太香村的來歷,聽老人講是根據古時滿山遍野都是果樹,桃、梨、棗、石榴、柿子、野果子等等品種繁多,主要以杏樹為主,每到春暖花開,溝溝峁峁都是花…[詳細] |
收水村 | ~227 | 鎮中心區 | 該村位于連接陜北與關中的交通要道暗門山口,《白水縣志》萬歷版記載在該村村西北山頂部設巡檢司,兼有收過境稅之職能,而其收稅之名,“稅”與“水”音相近,演…[詳細] |
五泉村 | ~229 | 村莊 | 村北有一眼山泉有五個出水口而得名,沿用至今。…[詳細] |
北蓋村 | ~230 | 村莊 | 因該村居住在收水梁東端,周圍底,中間高,像一個鍋蓋,其南部有一條溝,故改名為北蓋。…[詳細] |
唐才村 | ~231 | 村莊 | 唐才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李塬村 | ~232 | 村莊 | 李塬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地名由來:
境內溝壑眾多,古時住居與商鋪皆以窯洞為主,取名窯壑,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白水解放后因盛產糧食、豆谷作物改壑為禾,雅化為堯禾。
基本介紹:
白水縣轄鎮。1961年建堯禾公社,1984年改鄉,次年改鎮。位于縣境中部,鐵牛河南岸,距縣城14公里。面積61.7平方公里,人口1.9萬。白(水)洛(川)、白(水)宜(君)、白(水)林(皋)公路穿境而過。轄堯禾、滿義、周家、薛家圪勞、東恒寨、水蘇、安樂、百草、田家洼、漢寨、子阿、富妥、麻家、阿東、井耳、樓洼16個村委會。鎮境有鐵牛河水庫,供縣城生活用水。農產以蘋果為主。鄉鎮企業以糧食加工、建材為骨干,有榨油廠、機磚廠、紙箱廠和水泥制品廠。集鎮建設規模較大,有新建的農副產品市場和工業品市場。有金融、郵電、工商、稅務、電力、糧食、農技等縣屬單位。
榮譽排行:
2021年12月,陜西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堯禾鎮為2021年度陜西省省級衛生鄉鎮。
2021年8月,堯禾鎮入圍2021年度中國蘋果產業百強鎮。
文化旅游:
槐溝河摩崖造像時代:明地址:渭南市白水縣堯禾鎮槐溝河村保護范圍:以槐溝河西北摩崖造像中點為中心,向四周各外延50米。建設控制地帶:包括造像所在整個小山峁,南至山峁南側溝底,北至洛河南岸,西至
歷史沿革:
西漢末年,始將今堯禾鎮所在地(今堯禾、滿義兩村)稱窯壑,并分白水縣為粟邑縣和衙縣兩縣治地,窯壑為粟邑縣城駐地。
三國曹魏并衙縣于粟邑,縣衙設窯壑。
北魏時廢粟邑縣復設白水縣,縣衙遷至今白水縣城。
元至元八年(1271年),改稱窯壑為窯店。
明建文元年(1399年),復稱窯壑并始設鎮。
萬歷年間(1573—1620年),改稱為新耀鎮。
民國時期設為新耀鄉,駐地未變。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解放縣人民政府改新
堯禾豆腐瓢是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堯禾鎮的特色小吃。堯禾豆腐瓢里面融合了各種豆腐:炸豆腐、豆腐丸子、家常豆腐等,還有豬大腸、肉片、粉帶、粉條等配菜。白水縣堯禾鎮名小吃——“豆腐瓢”,白水素以豆腐、蘋果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