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張橋鎮 | 隸屬:富平縣 |
區劃代碼:610528102 | 代碼前6位:610528 |
行政區域:陜西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陜E |
長途區號:0913 | 郵政編碼:714000 |
轄區面積:約6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44萬人 |
人口密度:約37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1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甘井村 | ~202 | 村莊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甘井大隊、南坪大隊,1966-1976年“文革”時稱甘井大隊革委會、南坪大隊革委會;1977-1983年稱甘井大隊管委會、南坪…[詳細] |
北莊村 | ~203 | 村莊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北莊大隊,1966-1976年“文革”時稱北莊大隊革委會;1977-1983年稱北莊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易名北莊村…[詳細] |
鐵門村 | ~204 | 村莊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鐵門大隊,1966-1976年“文革”時稱鐵門大隊革委會;1977-1983年稱鐵門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易名鐵門村…[詳細] |
永慶村 | ~206 | 村莊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永慶大隊,1966-1976年“文革”時稱永慶大隊革委會;1977-1983年稱永慶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易名永慶村…[詳細] |
巨賢村 | ~207 | 村莊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巨賢大隊,1966-1976年“文革”時稱巨賢大隊革委會;1977-1983年稱巨賢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易名巨賢村…[詳細] |
三合村 | ~208 | 村莊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柏樹廟大隊,1966-1976年“文革”時稱柏樹廟大隊革委會;1977-1983年稱柏樹廟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易名…[詳細] |
原李村 | ~209 | 村莊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原李大隊,1966-1976年“文革”時稱原李大隊革委會;1977-1983年稱原李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易名原李村…[詳細] |
原馬村 | ~210 | 村莊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原馬大隊,1966-1976年“文革”時稱原馬大隊革委會;1977-1983年稱原馬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易名原馬村…[詳細] |
念前村 | ~211 | 村莊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念田大隊,1966-1976年“文革”時稱念田大隊革委會;1977-1983年稱念田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易名念田村…[詳細] |
華張村 | ~212 | 村莊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華張大隊,1966-1976年“文革”時稱華張大隊革委會;1977-1983年稱華張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易名華張村…[詳細] |
張橋村 | ~213 | 鎮中心區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東街、蘇吳大隊,屬華陽公社。1966年-1976年,改稱東街、蘇吳革委會。1977-1983年,改稱東街、蘇吳大隊管委會;19…[詳細] |
地名由來:
相傳最早生活在這里的張家兄弟出資在河道上建橋一座,人稱“張橋”,因此而得名。
基本介紹:
富平縣轄鎮。1961年建華陽公社,1984年改張橋鎮。位于縣境東南隅,距縣城19公里。面積66平方公里,人口3.1萬。西(安)韓(城)鐵路、西(安)延(安)鐵路和西(安)張(橋)鐵路過境。轄東街、巨賢、蘇吳、原李、原馬、念田、華張、鐵門、永慶、南坪、甘井、北莊12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小麥、玉米、棉花、油菜子。境內鹵泊灘鹽堿地帶盛產芒硝。
榮譽排行:
2015年8月,農業部認定張橋鎮為第五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富郁香甜瓜)。
歷史沿革:
明時屬大安里、安定里。
清時屬東鄉十聯、十二聯。
民國初年屬東鄉三聯。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實行保甲制,改為義濟鄉。
1950年,為劉集區小田鄉。
1958年后,屬劉集公社小田管理區。
1961年,全縣行政區劃調整后改為華陽公社。
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為張橋鎮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