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茶坊街道 | 隸屬:富縣 |
區劃代碼:610628001 | 代碼前6位:610628 |
行政區域:陜西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陜J |
長途區號:0911 | 郵政編碼:716000 |
轄區面積:約201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7.05萬人 |
人口密度:約351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2個社區、25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茶坊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北宋景德年間,宋與北方少數民族戰爭頻繁,這里是通往北方的軍旅小鎮,設許多茶館,故名。…[詳細] |
鐘樓巷社區 | ~002 | 鎮鄉結合區 | 鐘樓巷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開元社區 | ~003 | 鎮鄉結合區 | 開元社區中的開元來源于開元寺塔。開元寺塔位于富縣城西北五百米左右西山(亦名龜山)坡上,也名西山塔。塔建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740-741)…[詳細] |
南教場社區 | ~004 | 鎮鄉結合區 | 明天啟三年(1623)分巡河西道張國瑞在州城南關設的習武練兵之地—校場(原有資武婷三間,退庭(軍官休息室)三間臺一座,照壁一座,校場東西寬43米,南北…[詳細] |
太和社區 | ~005 | 村莊 | 太和社區中的“太和”二字來源于富縣太和山。太和山久負盛名,原名鳳凰山,發源于白云山山脈,自北向南蜿蜒數千里伸展到富縣城北。太和山山勢陡峭,氣勢雄偉。山…[詳細] |
沙梁社區 | ~007 | 鎮鄉結合區 | 因轄區內有一條沙梁街,故命名沙梁社區。2012年3月成立沙梁社區,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川口社區 | ~008 | 鎮鄉結合區 | 因地處牛武川出口處,故名“川口”,處在西包、蘭宜公路交叉點上。…[詳細] |
吉子灣社區 | ~009 | 鎮鄉結合區 | 相傳,明宣德年間有逃荒父子二人來此,父暴病亡,后來,其子做了官,其子孫每年清明節來祭祀,一直延續到清中葉,該村“聶”姓前輩有手抄咸豐年間祭文,其中有“…[詳細] |
監軍臺社區 | ~010 | 鎮中心區 | 唐貞觀十三年(639)尉遲敬德為鄜州都督使,將監軍行臺設于此而得名,后經演變為監軍臺。…[詳細] |
黃埔店村 | ~200 | 村莊 | 黃埔店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東紅村 | ~201 | 村莊 | 金皇統六年(1146)這里修建為維摩寺,該村以維摩寺為村名,后演變為“眉毛寺”,1986年更名為“東紅”。…[詳細] |
羅家塔村 | ~202 | 村莊 | 位于大申號川后邊臺地上,因“羅”姓人居住,故名。…[詳細] |
羌村村 | ~203 | 村莊 | 羌村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太安村 | ~204 | 村莊 | 因經幾次戰爭而本村寨子從未失守,故名。約1645年建村,2015年撤銷羅家塬、東太安、西太安村村民委員會,合并設立太安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榆林橋村 | ~205 | 村莊 | 過去,這里生長大片榆樹,并因村前一木橋故名。明洪武年間(1368-1398),設榆林橋鋪,直至清末。…[詳細] |
馬坊村 | ~206 | 村莊 | 清康熙十四年(1675)定邊副將朱龍興不滿清政府民族壓迫政策,遂舉兵起事,至鄜延一帶。寧夏提督陳福前來圍剿,朱龍興兵敗。戰后,清政府在此置馬坊(軍馬場…[詳細] |
白龍溝村 | ~207 | 村莊 | 清康熙四年(1665)在此修白龍王廟一座,且村位于溝口,故名。…[詳細] |
岔口村 | ~208 | 村莊 | 因此處在兩條溝的交叉處,故名。1984年設立村民委員會,2015年撤銷高家莊村村民委員會、劉家莊村村民委員會并入岔口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田廂村 | ~209 | 村莊 | 原名鐵箱城,是古鄜州城南的屏障。清同治年間,占據鄜州城的回民起義軍萬余人在此迎戰圍剿的清軍。清軍占這里有利地形,并以火炮轟擊。回民軍損失慘重,故稱“鐵…[詳細] |
督河村 | ~210 | 村莊 | 清康熙年間此處曾設“洛水督河巡檢署”,故村名為督河。…[詳細] |
柳灣村 | ~211 | 村莊 | 此河灣早年盛長柳樹,故名。1984年成立村民委員會,2015年撤銷安兒村村民委員會并入柳灣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小塬子村 | ~212 | 村莊 | 因地處小塬面,故名。約清乾隆十五年(約1750)建村,1984年成立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伏龍村 | ~213 | 村莊 | 周顯王三十六年(即秦惠文公贏駟五年)(前332)秦將公子邛大敗魏兵于雕陰斬魏降卒八萬,俘虜魏將龍賈于此,故為伏龍(俘龍賈之地)。后發展為上下兩村。…[詳細] |
袁家村 | ~214 | 村莊 | 清代曾名二十里鋪,是州南一驛站。清同治年間,清軍與回民軍的鄜城之站先從這里打響。清末,因袁姓聚居更名袁家村。…[詳細] |
西溝門村 | ~215 | 村莊 | 1984年成立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駱駝塬村 | ~216 | 村莊 | 清代,這里“路”氏聚族而居,村名“路家山”。清末,該村廢棄。1921年以后,有人在此定居,因路氏墓群中有一石駱駝,故名為“石駱駝塬”,后稱“駱駝塬”。…[詳細] |
佘家塬村 | ~217 | 村莊 | 因“佘”姓人家居住在位于岔口西北11千米處的小塬上,故名。…[詳細] |
河西村 | ~218 | 村莊 | 此村位于洛河西岸,故名。1984年設立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老寨子村 | ~219 | 村莊 | 明末,人們在小塬東邊伸出之處,筑高墻而居,三面臨溝。清末,交道塬筑起許多寨子。把這較古老的寨子稱謂“老寨子”。…[詳細] |
白家村 | ~220 | 村莊 | 最早有一大家姓白的入住此地,故名。1984年7月改大隊為村民委員會,2015年撤銷天樂村村民委員會,并入白家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遜村村 | ~221 | 村莊 | 遜村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立石村 | ~222 | 村莊 | 清道光鄜州志為“東立石”,與羊泉鎮立石相區分,現名“立石”。…[詳細] |
魯家莊村 | ~223 | 村莊 | 魯,既是姓氏,也有山東的意思,明永樂年間,“魯”姓從山西遷居至此。…[詳細] |
桐村村 | ~224 | 村莊 | 桐村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交道村 | ~225 | 鎮中心區 | 原名教刀,唐朝時練兵習武之地,后成為交通要道,故名“交道”。原名“交頭”,因書寫之故為“交道”。…[詳細] |
茹子村 | ~226 | 村莊 | 相傳,隋唐之際,村中文風鼎盛,人才輩出,故名“儒子”,四十年代后,演變為茹子,1956年改為東茹子,清代,該村是鄜州有集會的村鎮之一。…[詳細] |
洛陽村 | ~227 | 鎮鄉結合區 | 因位于洛河東岸向陽處,故名。1984年大隊改村民委員會,2015年撤銷洛陽、咀頭、寺底、段家莊村村名委員會,合并設立洛陽社區,2021年3月10日經省…[詳細] |
地名由來:
古為交通要道,宋代起多茶水鋪,故名茶坊。
基本介紹:
茶坊鎮地處富縣縣城近郊,210、309國道、黃延高速公路在境內呈交匯而過,總面積201平方公里,其中農耕面積17475畝。全鎮轄25個行政村,65個村民小組,2個居委,總人口12561人。
近年來,該鎮在縣委、縣0的領導下,緊緊圍繞山川秀美綜合治理和富民產業開發,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目前已建成蔬菜大棚地16萬畝,其中經濟林3萬畝,防護林13萬畝。2003年, 全鎮鄉鎮總產值達到3620萬元,農業總收入212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98.78元,人均產糧408.8公斤。 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在近年來也得到了極大改觀。目前已控明境內優質紫砂陶土儲量500萬噸,開采價值十分可觀。
茶坊鎮地處戰國
文化旅游:
大申號酒坊遺址位于富縣茶坊街道大申號,為富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杜甫,字子美,生于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2年)。祖籍湖北襄陽。祖上遷居河南鞏縣南瑤灣村。他出生在一個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也受佛、道思想的影響,早年他南游吳、越,北游齊、
富縣閣子頭石窟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延安城南富縣洛陽鄉段家莊村洛河西岸,距縣城15公里。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延安城南富縣洛陽鄉段家莊村洛河西岸,距縣城15公里。石窟坐西面東,
交道遺址,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延安城南富縣交道鄉人民政府西南約20米處的耕地里。占地面積約250萬平方米。屬新石器時代到秦漢時期的居住遺址。遺址西邊一條南北向沖溝的斷層,可見長約1米
榆林橋戰役遺址時代:1935年地址:富縣茶坊街道辦榆林橋村保護范圍:東至窯背山西界,南至榆林橋村居民區北界,西至210國道東側,北至榆林橋溝南界。建設控制地帶:遺址本體外擴100米。2018
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月,設城關區茶坊鄉。
1956年,改茶坊區。
1958年10月,成立紅旗公社。
1961年,更名茶坊公社。
1984年,改設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