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交斜鎮 | 隸屬:臨渭區 |
區劃代碼:610502105 | 代碼前6位:610502 |
行政區域:陜西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陜E |
長途區號:0913 | 郵政編碼:714000 |
轄區面積:約50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89萬人 |
人口密度:約37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6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光新村 | ~200 | 村莊 | 因從光一大隊分出,重新成立,而得名光新。…[詳細] |
新果村 | ~201 | 村莊 | 2016年,新興村和果園村合并得名新果村。取原兩村各一字命名。…[詳細] |
美王村 | ~202 | 村莊 | 明代時得名美王村,1958年公社化時,得名美王大隊、隸屬交斜公社,1984年,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實行鄉、村建制,得名美王村村民委員會,隸屬交斜鄉…[詳細] |
光二村 | ~203 | 鎮中心區 | 1955年農業合作化時,由縣統一命名為光輝第二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簡稱光二社,1958年公社化時,以原高級社命名為光二大隊,1984年撤銷公社、大隊、…[詳細] |
西池村 | ~204 | 鎮中心區 | 因團結村和秋池村都位于政府駐地西面,各取一字,合并成一村,屬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詳細] |
光一村 | ~205 | 村莊 | 合作化時,由縣統一命名光輝高級農業合作社簡稱光一社,1958年公社化時,以高級社命名為光一大隊。1984年得名光一村。光一即光輝第一合作社。…[詳細] |
新寨村 | ~206 | 村莊 | 1969新增設大隊,因大隊駐地在寨里堡得名新寨大隊。1984年,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實行鄉、村建制,得名新寨村村民委員會,隸屬交斜鄉,1989年撤…[詳細] |
興禹村 | ~207 | 村莊 | 解放以后,初建初級社、高級社,得名興禹公社。1958年公社化時,因大隊轄有南禹村,北禹村,取興旺之意而命名為興禹大隊。1984年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詳細] |
秋豐村 | ~208 | 村莊 | 1958公社化時,得名秋豐大隊。1984年,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實行鄉、村建制,得名秋豐村,隸屬交斜鄉。1989年交斜鄉改為交斜鎮,隸屬交斜鎮,沿…[詳細] |
蘆仁村 | ~209 | 村莊 | 明代時得名蘆任村,1958年公社化時,得名蘆仁大隊。1984年,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實行鄉、村建制,得名蘆仁村村民委員會,隸屬交斜鎮,沿用至今。…[詳細] |
仁村村 | ~210 | 村莊 | 明朝時期得名仁村。1958年公社化時,得名仁村大隊,隸屬交斜公社。1984年,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實行鄉,村建制,得名仁村,隸屬交斜鄉。1989年…[詳細] |
交斜村 | ~211 | 鎮中心區 | 1958年公社化時屬交斜公社,交斜大隊。1984年,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實行鄉,村建制,得名交斜村村民委員會,隸屬交斜鄉。1989年交斜鄉改為交斜…[詳細] |
雷豐村 | ~212 | 村莊 | 大躍進時期,將雷官寨改為雷豐大隊,1984年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實行鄉、村建制,得名雷豐村,隸屬交斜鄉,1989年撤鄉建鎮,隸屬交斜鎮,沿用至今。…[詳細] |
渭陽村 | ~213 | 鎮中心區 | 因該地理位置位于渭河之北,以北為陽,故得名渭陽。…[詳細] |
五豐村 | ~214 | 村莊 | 由五個高級農業合作社合并,得名五豐。盼望有好的豐收之意。…[詳細] |
來化村 | ~215 | 鎮中心區 | 明嘉靖年間得名來化村,1958年公社化時,得名來化大隊。1984年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實行鄉、村建制,得名來化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地名由來:
相傳清代以前,此地位于渭河交通卸貨碼頭,得名交卸鎮,后逐漸演化為交斜鎮。
基本介紹:
渭南市臨渭區轄鎮。1958年屬衛星公社,1959年為故市公社交斜管理區,1961年建公社,1984年改鄉,1989年改鎮。位于區境東北部,鎮政府駐交斜村,距市區24公里。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2.7萬。轄來化、光一、光新、美王、雷豐、仁馮、五豐、辛興、果園、蘆任、新寨、興禹、秋豐、光二、渭陽、交斜、團結、秋池、侯家19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小麥、玉米、棉花、花生。工業以加工、制造為主。境內有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和縣級保護文物來化塔。
歷史沿革:
明時一部分為耒化鎮。
明清隸下渭鄉新興里。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隸廉讓鄉。
1949年5月,稱交斜鄉隸交斜區。
1958年9月,屬衛星公社。
1959年1月,稱交斜管理區隸故市公社。
1961年8月,稱交斜公社隸故市區。
1971年6月,故市區撤銷隸渭南縣直管。
1984年4月,改設鄉,轄19個行政村,下設88個村民小組。
1989年5月,改為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