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城關鎮 | 隸屬:石泉縣 |
區劃代碼:610922100 | 代碼前6位:610922 |
行政區域:陜西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陜G |
長途區號:0915 | 郵政編碼:725000 |
轄區面積:約23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8.09萬人 |
人口密度:約344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5個社區、2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西街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因地處縣城中心地段以西得名。1948年六、七保二十個甲,按序數編保甲;1951年政區調整,故命名為西街政府;1964年體制調整,以地處西關而命名為西街…[詳細] |
北街社區 | ~004 | 鎮中心區 | 地處石泉縣城北,故稱北街。1949年前該地為荒地;1949年縣城擴建稱北街片;1970年更名為北街居委會;2002年更名為北街社區居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向陽社區 | ~005 | 鎮中心區 | 因該地位于向陽路附近得名。1949年前為荒郊野地,是舊時行刑地,俗稱“好漢坡“;1966年改稱向陽坡;1970年改為向陽居委會;2002年改稱為向陽社…[詳細] |
老城社區 | ~006 | 鎮中心區 | 1948年按序編柳城鎮三、四、五保;1951年因方位編組中街政府8個組;1964年調整區劃,成立了中街委員會;2002年由于地處地理位置及人口變化將中…[詳細] |
二里社區 | ~007 | 鎮中心區 | 二里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七里社區 | ~008 | 鎮中心區 | 七里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城西社區 | ~009 | 鎮中心區 | 城西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堡子社區 | ~010 | 鎮中心區 | 堡子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古堰社區 | ~011 | 鎮中心區 | 古堰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江南社區 | ~012 | 鎮中心區 | 江南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黃荊壩社區 | ~013 | 鎮中心區 | 黃荊壩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楊柳社區 | ~014 | 鎮中心區 | 楊柳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珍珠城鎮社區 | ~015 | 鎮中心區 | 珍珠城鎮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長安社區 | ~016 | 鎮中心區 | 長安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紅巖城鎮社區 | ~017 | 鎮中心區 | 紅巖城鎮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新橋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因駐地建有新橋—漢白公路橋得名。1958年為石梯管區新橋大隊;1983年改為新橋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太陽村 | ~209 | 鎮鄉結合區 | 駐地因陽光普照,前程光明之意而得其名。1948年屬柳城鎮第九保;1950年更名為長安鄉8、10、11村;1954年更名為太陽初級社;1958年命名為太…[詳細] |
紙坊村 | ~210 | 村莊 | 1948年屬柳城鎮九保三大甲;1950年更名為長安鄉六、九、十四村;1958年更名為紙坊大隊;1966年稱紅光大隊;1973年復名紙坊大隊;1983年…[詳細] |
五三村 | ~211 | 鎮鄉結合區 | 因駐地在早年五家溝三個村建立為大隊,得名。…[詳細] |
紅星村 | ~212 | 村莊 | 駐地因“文革”中以紅星向著共產黨之意得名。…[詳細] |
東風村 | ~213 | 村莊 | 1983年改為東風村村民委員會,屬城關鎮管轄,沿用至今。…[詳細] |
紅二村 | ~217 | 鎮鄉結合區 | 因紅二村村民委員會駐地附近的水永含磺鐵礦泛紅,陽光普照山溝而得名。…[詳細] |
農光村 | ~219 | 村莊 | 以農民要組織起來走合作化道路,前途是光明的而得名。…[詳細] |
元嶺村 | ~220 | 村莊 | 1948年早年因城周柳樹成蔭得鎮名,按序數柳城鎮第一保8甲;1951年因石梯溝得鄉名,按序石梯村第十二村;1955年合作社時村轉社,得元嶺社;1958…[詳細] |
雙橋村 | ~222 | 鎮鄉結合區 | 因當地有青山溝橋、二郎溝橋,故名。1948年,為柳城第1保第1甲;1951年因此地產石磨而得名,石磨鄉第11村;1955年得名雙橋社;1958年為雙橋…[詳細] |
雙喜村 | ~223 | 鎮鄉結合區 | 駐地因合作化時期,因雙橋分為兩個大隊,社員喜歡,干部高興,名雙喜大隊得名。…[詳細] |
太平村 | ~224 | 村莊 | 駐地以渴望和平不要戰爭得名。1948為柳城鎮第一保一甲五小甲;1951年為石磨鄉第五村;1955年合作化時,為和平社;1958年公社化時,社轉大隊為太…[詳細] |
珍珠河村 | ~225 | 村莊 | 因該處有珍珠河流經,故取名珍珠河村。1940年為柳城鎮第四甲第九保;1955年合作化為星二、星三二社;1958年轉大隊;1966年定為古堰鄉紅衛大隊;…[詳細] |
沙河村 | ~226 | 鎮鄉結合區 | 因駐地以西沙河之間而得名。1949年為柳城鎮第3甲第9保;1951年名堡子鄉第4、5村;1955年名沙河社;1956年屬古堰鄉;1958年為沙河大隊;…[詳細] |
白樂村 | ~227 | 鎮鄉結合區 | 因駐地有一水田可產一百籮筐水稻而得名。1940年屬柳城鎮第九保第二甲;1951年屬古堰鄉;1955年合作化時,當地一水田產一百籮筐稻谷稱“百籮社”;1…[詳細] |
楓樹村 | ~230 | 鎮鄉結合區 | 因此地山上多楓樹而得名。1949年前,為柳城鎮第9保,第六甲;1951年為古堰鄉第9村;1955年合作化時,以紀念“八一”建軍節定名八一社;1958年…[詳細] |
絲銀壩村 | ~237 | 鎮中心區 | 因早年養蠶取絲,絲白如銀得名。1939年屬雙峰鎮所轄之二、二保;1958年改為銀龍鄉新合大隊;1966年為銀龍鄉向陽大隊;1982年為銀龍鄉絲銀壩大隊…[詳細] |
雙樟村 | ~239 | 村莊 | 雙樟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雷興村 | ~240 | 村莊 | 村民委員會駐地系山峰被雷所擊,飛下巨石,得名。…[詳細] |
新民村 | ~242 | 村莊 | 駐地因集體化后新民合作,得名新民村。1939年屬雙峰鎮第三保所轄;1951年屬黃湘鄉第一村所轄;1956年屬銀龍鄉新民合作一社;1958年改為新民大隊…[詳細] |
龍堰村 | ~243 | 村莊 | 因此地有回龍寺和燕兒窩得名為龍堰村。中華民國28年(1939年)屬雙峰鎮所轄之一、三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1年)屬銀龍鄉第三村;合作化時期(…[詳細] |
新聯村 | ~244 | 村莊 | 因新星、五聯兩村合并,各取一字故名新聯村。…[詳細] |
地名由來:
因是石泉縣政府所在地得名。
基本介紹:
石泉縣城關鎮地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是石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235平方公里,轄34個(村)社區,其中:4個城市社區,8個轉型社區,22個村。轄266個村(居)民小組,總戶數24394戶,總人口71584人。總耕地面積52879畝,其中:水田9109畝,旱地43770畝。2018年人均純收入11366.49元。
一、經濟狀況
1、農業產業方面。一是以現代農業為切入點,推進千畝苗木花卉園、絲銀壩蔬菜產業園的建設,帶動引領觀光農業大發展。二是以傳統農業為主線,壯大“穩桑、壯畜、興菜、育苗”四項優勢產業,堅定農民發展產業的信心。三是以新興農業為突破口,傾力發展食用菌、中藥材、水產和
榮譽排行:
2025年3月,被命名為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
2023年7月,城關鎮被命名為第三批陜西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示范鄉鎮(街道)。
文化旅游:
云霧山鬼谷嶺國家森林公園海拔2008米,距縣城直線距離30公里,是石泉境內最高山峰,云霧山主峰鬼谷嶺是我國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謀略家蘇秦、張儀的老師——鬼谷子的故里和修道授徒之地。也是陜西著名
石泉江西會館及關帝廟時代:明、清地址:安康市石泉縣城關鎮老街保護范圍:西至油脂公司家屬樓,東至原校場壩路延伸30米,南至老街道延伸50米,北至育才路延伸5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江西會館及關帝
石泉城門及禹王宮·明~清·石泉縣城關鎮。東門:A、東北至二里村224號劉天文宅墻,東南至東街7組1號孟秀英宅墻,西南至東街1組45號張廣升宅墻,西北至東街6組17號趙秀珍宅墻,南至河堤路,北
歷史沿革:
清代稱為“在城”,屬石泉縣石泉里管轄,民國初年稱為城關鎮,1953年為城關街,1956年改為城關鎮,1960年改為城關人民公社,1964年復名城關鎮,1996年并鄉建鎮,撤古堰、長安、石磨3個鄉并入城關鎮;2011年6月,撤銷銀龍鄉并入城關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