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北街村 | 隸屬:東城街道 |
區劃代碼:610481001200 | 代碼前6位:610481 |
行政區域:陜西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陜D |
長途區號:0910 | 郵政編碼:712000 |
城鄉分類:主城區 | 分類代碼:111 |
地名由來:
昔日的興平老縣城以現在的北什字為中心,該村位于原縣什字(現北什字)以北,稱之為北街村。村民委員會位于北街村,故名。
基本介紹:
北街村,位于興平市城區北部。北靠北莽山,南接興平城區,西臨西街村,東接東街村。轄3個村民小組,234戶,共948人,分別居住在14條街巷中。耕地1024畝,全部分布在城北塬坡地帶,是一個半工半農村。1982年前,名為“紅衛大隊”,后改名城關鎮北街村,現名為東城辦北街村。
(歷史遺跡)北街村有北塔一座,始建于唐代,為唐清梵寺內的主要建筑。1957年,被列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北塔為七層八棱磚塔,塔高38.6米,底部每邊長4.35米,南北兩面每層都有門。北塔建成至今,雖然經歷了無數次的戰火及地震等自然災害,但迄今仍屹然挺立,為當代研究底層結構和高層建筑提供了寶
歷史沿革:
1949年5月興平縣解放后置八個區,轄八十四鄉,歸第一區、北街鄉管理;1958年9月將全縣十九個鄉,一個鎮改置六個人民公社,歸紅旗人民公社管理;1964年改建為城關鎮;1984年8月政社分設,建立鄉鎮政權,成立北街村村民委員會,歸城關鎮管理;1993年撤縣設市,撤銷原城關鎮設立東城街道辦事處,歸東城街道辦事處管理;2001年并鄉建鎮,撤銷原大阜鄉并入東城街道辦事處,歸東城街道辦事處管理。
周邊相關:
北街村附近有漢武帝茂陵、馬嵬驛民俗文化體驗園、楊貴妃墓、興平博物館(文廟)、興平北塔、清梵寺塔等旅游景點,有興平辣椒、興平大蒜、興平關中黑豬、蕎麥面魚子、秦刀剁面、興平醪糟等特產,有丁蘭刻母、茯磚茶制作技藝、蛟龍轉鼓、旬邑嗩吶、弦板腔皮影戲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