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安定鎮 | 隸屬:子長市 |
區劃代碼:610681103 | 代碼前6位:610681 |
行政區域:陜西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陜J |
長途區號:0911 | 郵政編碼:716000 |
人口數量:約7562人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7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安定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1984年從安定村分出為安定居委會,2013年12月正式成立為子長縣安定社區居民委員會![詳細] |
安定村 | ~200 | 鎮中心區 | 1958年,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成立安定大隊,因大隊部駐地安定村而得名;1984年,改變“政社合一”體制,公社改為鄉(鎮),設立鄉政權,鄉下為村,設…[詳細] |
高家溝村 | ~201 | 村莊 | 1958年,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成立高家溝大隊,因大隊部駐地高家溝村而得名;1984年,改變“政社合一”體制,公社改為鄉(鎮),設立鄉政權,鄉下為村…[詳細] |
廖公橋村 | ~202 | 村莊 | 1958年,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成立廖公橋大隊,因大隊部駐地廖公橋村而得名;1984年,改變“政社合一”體制,公社改為鄉(鎮),設立鄉政權,鄉下為村…[詳細] |
張家岔村 | ~203 | 村莊 | 1958年,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成立張家岔大隊,因大隊部駐地張家岔村而得名;1984年,改變“政社合一”體制,公社改為鄉(鎮),設立鄉政權,鄉下為村…[詳細] |
石畔村 | ~204 | 村莊 | 1958年,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成立石畔大隊,因大隊部駐地石畔村而得名;1984年,改變“政社合一”體制,公社改為鄉(鎮),設立鄉政權,鄉下為村,設…[詳細] |
魏家砭村 | ~205 | 村莊 | 1958年,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成立魏家砭大隊,因大隊部駐地魏家砭村而得名;1984年,改變“政社合一”體制,公社改為鄉(鎮),設立鄉政權,鄉下為村…[詳細] |
新莊村 | ~206 | 村莊 | 1958年,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成立新莊大隊,因大隊部駐地新莊村而得名;1984年,改變“政社合一”體制,公社改為鄉(鎮),設立鄉政權,鄉下為村,設…[詳細] |
周家圪臺村 | ~207 | 村莊 | 1958年,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成立周家圪臺大隊,因大隊部駐地周家圪臺村而得名;1984年,改變“政社合一”體制,公社改為鄉(鎮),設立鄉政權,鄉下…[詳細] |
十里鋪村 | ~208 | 村莊 | 1949年設西一區十里鋪鄉,1950年改為二區十里鋪鄉,該村為鄉機關駐地。1956年撤銷。1958年,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成立十里鋪大隊,因大隊部駐…[詳細] |
唐家川村 | ~209 | 村莊 | 1949年設西一區唐家川鄉,1950年改為二區唐家川鄉,該村為鄉機關駐地。1956年撤銷。1958年,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成立唐家川大隊,因大隊部駐…[詳細] |
孫家畔村 | ~210 | 村莊 | 1958年,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成立孫家畔大隊,因大隊部駐地孫家畔村而得名;1984年,改變“政社合一”體制,公社改為鄉(鎮),設立鄉政權,鄉下為村…[詳細] |
二十里鋪村 | ~211 | 村莊 | 1949年設安定縣西一區二十里鋪鄉,1950年改為二區二十里鋪鄉,1956年改為安定區二十里鋪鄉,該村為鄉機關駐地,1958年撤銷。1958年,人民公…[詳細] |
王家莊村 | ~212 | 村莊 | 1958年,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成立王家莊大隊,因大隊部駐地王家莊村而得名;1984年,改變“政社合一”體制,公社改為鄉(鎮),設立鄉政權,鄉下為村…[詳細] |
張家渠村 | ~213 | 村莊 | 1958年,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成立張家渠大隊,因大隊部駐地張家渠村而得名;1984年,改變“政社合一”體制,公社改為鄉(鎮),設立鄉政權,鄉下為村…[詳細] |
三十里鋪村 | ~214 | 村莊 | 1958年,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成立三十里鋪大隊,因大隊部駐地三十里鋪村而得名;1984年,改變“政社合一”體制,公社改為鄉(鎮),設立鄉政權,鄉下…[詳細] |
白楊樹坪村 | ~224 | 村莊 | 1958年,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成立白楊樹坪大隊,因大隊部駐地白楊樹坪村而得名;1984年,改變“政社合一”體制,公社改為鄉(鎮),設立鄉政權,鄉下…[詳細] |
李家溝村 | ~227 | 村莊 | 1958年,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成立李家溝大隊,因大隊部駐地李家溝村而得名;1984年,改變“政社合一”體制,公社改為鄉(鎮),設立鄉政權,鄉下為村…[詳細] |
地名由來:
秦代以美好祝愿之義取名“安定砦”,沿用至今。
基本介紹:
安定鎮位于子長縣西部,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 15 公里;全鎮 3659 戶 18200 人,轄 28 個行政村 1 個居委會;總土地面積 211.7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 1 2 .9 萬畝。 99 年始實施山川秀美工程以來,累計退耕面積 9.3 萬畝,人均 5.1 畝。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鎮內交通便利,通訊發達,電力充足,水源充沛。子靖公路穿境而過,麻河川、中山川、秀延川 160 公里鄉村公路網四通八達。麻河川程控電話的開通和中山川手機基站的建成,使安定鎮電話網絡覆蓋面達到 95 %以上,與外界聯系進一步增強。享有盛名的中山川水庫豐富的蓄水和川流不息的秀延河水,通過紅旗渠
榮譽排行:
2023年11月,安定鎮被認定為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
2022年2月,安定鎮被推薦為陜西省第二批全省鄉村治理示范村鎮。
2021年8月,安定鎮入圍2021年度中國蘋果產業百強鎮。
2019年12月,陜西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安定鎮為2019年度陜西省省級衛生鄉鎮。
2019年8月,陜西省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單出爐,安定鎮榜上有名。
2017年11月,中央文明委決定授予安定鎮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文化旅游:
寨關山遺址位于子長縣安定鎮三十里鋪村 北的半山坡上。系新石器時代。遺址北依寨關 山,南臨馬河,東近老莊溝,西接深溝。東西長 約2000米,南北寬約1500米,總面積達300萬 平方米。遺址地
位于子長縣安定鎮北鐘山南麓。是石崖上的一座石窟。高9.5米,深10米,寬16.9米,內有八根方形石柱承托窟頂。共雕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八柱間及窟壁全部雕刻著佛本生故事,各具形態,栩栩如生。
安定堡故城時代:宋、明地點:子長縣安定鎮保護范圍:內城、外城、東關城,東西2700米,南北1500米。建設控制地帶:A區四周各外延10米。2008年,安定堡故城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
普同塔是一座明代六角七層樓閣式實心石塔,也被稱為“普通塔”和“惠善大和尚塔”。1992年4月20日,普同塔被公布為第三批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延安城北子長縣安定鎮東500米處。六邊七級
三十里鋪戰斗遺址時代:1934年地址:子長縣安定鎮三十里鋪村保護范圍:東、西至舊址本體外擴200米,南至寨子焉溝岔北側,北至寨子焉山體南側。建設控制地帶:A區四周外擴300米。2018年,三
歷史沿革:
秦時在今李家岔鎮曹家洼附近設揚州縣,隸上郡。
北宋寶元三年(1040年),置安定堡。
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升安定縣。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為紀念民族英雄謝子長改安定縣為子長縣,縣治移瓦窯堡鎮后,設安定鎮至今。
子長縣李家岔鄉、安定鎮、石家灣鄉等地草原中生長大量的地椒草(又稱“百里香”),羊只長期食用后,肉質香而無膻味?勺鞅囱蛉猓部汕逭粞蛉狻跏硶r,連骨剁成塊狀。置入冷水內,文火燉爛,加入食鹽、花椒、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