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西口鎮 | 隸屬:河曲縣 |
區劃代碼:140930100 | 代碼前6位:140930 |
行政區域:山西省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晉H |
長途區號:0350 | 郵政編碼:034000 |
轄區面積:約60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78萬人 |
人口密度:約63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科村村 | ~200 | 村莊 | 科村原名叫李家莊,洪武二年由李姓兄弟二人從洪洞縣遷來。明朝末年,因發生洪災,將李家莊沖開一道深溝,故更名為科村。據河曲縣縣志記載,科村是河曲縣最早建村…[詳細] |
焦尾城村 | ~201 | 村莊 | 明萬歷年間(約1580年)修筑明長城時,運土、燒磚、打夯、砌磚石的民工,來自五湖四海,他們相互照顧,定居在這里,取名為“集義村”。由于集義村緊靠黃河和…[詳細] |
坪泉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這里自古以來有兩股清泉由平地涌出,村子由此得名“坪泉”。坪泉的泉,分大泉和小泉。大泉位于村西龍王廟前的石階下,水流較大。小泉在大泉以北的一百余米處。無…[詳細] |
大東梁村 | ~203 | 鎮中心區 | 大東梁村地處河曲縣城東,在明朝大移民時遷入,形成賀氏村落。清朝同治年間,為了使河曲多出人才,在村耕地內修建文筆塔,又名墩臺,所以取名為大墩梁。后書寫方…[詳細] |
北元村 | ~204 | 鎮中心區 | 有北面“園地”之義.南元、北元相鄰倆村耕地都是水澆地,是菜園子地,北元在北部故名。北元村農村居民依法選舉產生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因村委會駐“北元”而得…[詳細] |
南元村 | ~205 | 鎮中心區 | 有南面“園地”之義。南元、北元相鄰倆村耕地都是水澆地,是菜園子地,南元在南部故名。清朝咸豐年間(1851-1861),時任知縣張燦斗從云南昆明引來水車…[詳細] |
鐵果峁村 | ~206 | 村莊 | 鐵果峁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唐家會村 | ~207 | 村莊 | 傳說唐初劉武周、宋金剛被唐軍戰敗,從太原向突厥部北逃,唐朝一王子指揮幾支軍隊追至河曲唐家會一帶會合,與幾個投誠的突厥首領在次會盟,后定村名為唐家會。清…[詳細] |
岱獄殿村 | ~209 | 村莊 | 岱獄殿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鄔家沙梁村 | ~210 | 村莊 | 鄔家沙梁村最初由常家墕鄔姓族人分流到該地,由于原地為荒沙梁,鄔姓人定居后起名為鄔家沙梁。…[詳細] |
蚰蜒峁村 | ~211 | 村莊 | 舊稱宴峁村,相傳因村民打窖時發現一條大蚰蜒而名,后漸變為蚰蜒峁村。1984年蚰蜒峁村農村居民依法選舉產生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因村委會駐“蚰蜒峁”而得名…[詳細] |
沙畔村 | ~212 | 村莊 | 沙畔最初由姓趙者居住在幾條荒溝里,取名為趙家溝,后期居住在前沙河、后沙河,于1937年一并取名為沙畔。沙畔村農村居民依法選舉產生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因…[詳細] |
地名由來:
西口源于以前河曲人走西口,也叫走口外,河曲人到內蒙古一帶生存。因為到內蒙只有那一個渡口,從古時候流傳下來,現在人就稱作西口古渡。
基本介紹:
河曲縣文筆鎮更名為西口鎮。行政區域、政府駐地不變。
文筆鎮是河曲縣城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原名城關鎮,2001年更為現名。該鎮地處晉、陜、蒙交界處的黃河東岸,與陜西府谷縣、內蒙準格爾旗隔河相望。全鎮總面積60平方公里,耕地37210畝,其中水澆地17900畝,轄13個行政村,總人口48209人。
該鎮工業以電力、化工、建材產業為主導,為全省新型能源工業基地之一。農業歷史悠久,主要農作物有玉米、瓜果、蔬菜,是全縣和周邊地區的“菜籃子”。“一村一品”特色較為鮮明,焦尾城的葡萄、蚰蜒峁的香瓜、唐家會的大蒜久負盛名。特產海紅飲料系列,名揚三省。古跡名勝眾多,有文筆塔、西口古渡、河
榮譽排行:
2021年12月,西口鎮被認定為山西省農村電商強鎮。
2014年7月,西口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文化旅游:
河曲縣烈士陵園位于河曲縣西口鎮南元村,年代為1949年,忻州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1953年建城關鎮,為區、鎮駐地,1958年撤鎮建城關人民公社,1959年8月縣政府徒治城關,1984年9月撤社改城關鎮,2001年更名文筆鎮,2021年1月區劃調整文筆鎮更名為西口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