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街西村 | 隸屬:東張鎮 |
區劃代碼:140821104201 | 代碼前6位:140821 |
行政區域:山西省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晉M |
長途區號:0359 | 郵政編碼:044000 |
城鄉分類:鎮中心區 | 分類代碼:121 |
地名由來:
戰國游說之士張儀死后葬于此處東,故名東張,1983年縣人民政府批準東張村一分為二,該村居西,故名。
張儀(?-前309),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市)人,魏國貴族后裔,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其主要活動應在蘇秦之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戰國時,列國林立,諸侯爭霸,割據戰爭頻繁。各諸侯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紛紛采取“合縱…… 張儀詳細信息++
基本介紹:
街西村位于東張鎮正西方位,共有7個居民組,總戶數為490戶,共計1924人,其中黨員54人,年末總耕地面積為5358畝,主導產業為果樹、小麥。在村兩委一班人的帶領下,街西村,巷道達到了硬化、綠化,正在積極朝著新農村而努力。
村兩委一直注重文化建設,通過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尤其是黨的惠農政策、組織村民文化活動、成立文化書屋等方面極高村民的文化素養,從而增強了文化建設,保證了村里的穩定注重基礎設施的完善。兩委班子重視集體經濟的發展,積極發展農業合作社,帶領村民致富。依靠主導產業,在果樹采摘季節,通過多種渠道聯系果商,使得村民的蘋果及時的銷售出去。并利用農閑時間邀請果樹專家前來上課、實地
歷史沿革:
1958年屬前進公社;1959年屬臨晉公社;1961年東張從臨晉分出成立東張公社;1961年由東張公社分出成立為街西大隊;1983年縣人民政府批準東張村一分為二,該村居西,因而得名街西村,之前和街東村一起稱為東張村;1984年街西大隊改名為街西村民委員會。
周邊相關:
街西村附近有臨晉縣衙、臨猗傅作義故居、妙道寺雙塔、臨猗龍山仰韶文化遺址、臨猗縣王寮村猗頓陵、臨晉文廟大成殿等旅游景點,有臨猗蘋果、吳王渡黃河鱉、北景柿子、臨晉江石榴、臨猗石榴、臨晉醬玉瓜等特產,有鑼鼓雜戲、“醬玉瓜”制作技藝、絳州鼓樂、萬榮笑話、鑼鼓雜戲等民俗文化。
區劃: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東張鎮·街西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