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張村村 | 隸屬:兩渡鎮 |
區劃代碼:140729102214 | 代碼前6位:140729 |
行政區域:山西省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晉K |
長途區號:0354 | 郵政編碼:030600 |
城鄉分類:鎮鄉結合區 | 分類代碼:122 |
地名由來:
傳說該村與張仙(張天師)有關。光熙元年,此地瘟疫,張仙施以靈丹妙藥解救良民。為了報答張仙消災佑民的靈應,故命名為張村。
基本介紹:
張村位于靈石縣城北10公里處,距兩渡鎮政府約1公里,是兩渡鎮的中心村莊,由兩個自然村組成,現有248戶,768人,土地面積約3.5平方公里,耕地900余畝。村民生活主要靠種植、發展第三產業為主,年人均純收入6295元。近年來,張村以汾河綜合整治、108國道改擴建為契機,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拆遷安置107戶,約兩萬平方米,在108國道西25米處修建了張村新區,建筑面積九千平方米,總投資1200萬元,該工程于2009年3月開工,現已接近尾聲,可望于10月底前全部竣工,整個工程配套設施完備,環境優美,基本實現綠化、硬化、亮化,極大地方便了人民群眾生活。
張村村與楊家垣村、圪臺村、西后莊村、景家溝村、兩渡社區、曙光第二社區、兩渡村、徐家山村、房家莊村、冷泉村、曹村村、軍營坊村、新莊村、桑平峪村相鄰。
歷史沿革:
明代曹村里,清代屬北易里,民國時屬第五區(駐兩渡)軍營坊編村,解放初期屬第六區(駐兩渡);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我國全面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政社合一、撤鄉建社,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稱為生產大隊;實行生產資料分別歸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組織所有的體制;1958年9月屬兩渡人民公社管轄,為張村生產大隊。
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關于實行
周邊相關:
張村村附近有靈石王家大院、紅崖大峽谷、石膏山、靈石王家莊園景區、夏門古堡、靜升文廟等旅游景點,有靈石酸棗仁、靈石荊條蜂蜜、靈石核桃、靈石骨累、靈石油糕、黃條條等特產,有靈石泥塑(泥塑佛像)、摸骨正脊術、木雕、石雕、磚雕藝術、常青雙人高蹺、傅山拳、靜升抬閣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