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余莊鄉 | 隸屬:寧武縣 |
區劃代碼:140925201 | 代碼前6位:140925 |
行政區域:山西省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晉H |
長途區號:0350 | 郵政編碼:034000 |
轄區面積:約16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100人 |
人口密度:約1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7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硫磺溝村 | ~203 | 村莊 | 相傳,此地過去盛產硫磺,且村莊坐落在溝里,人們在此安莊后,便取名硫磺溝![詳細] |
西棧溝村 | ~205 | 村莊 | 據傳,過去樹木遮天,人們在這里建了木材棧,開始伐木,又且地居恢河西面,故得名西棧溝![詳細] |
下余莊村 | ~206 | 村莊 | 該村是姓余的一家遷來定居,故名余莊,后因“余”與“榆”同音,又且該村原來榆樹較多,故演變為榆莊,該村位置居下,取名下榆莊,后更名下余莊![詳細] |
苗莊村 | ~207 | 村莊 | 道光三年,苗姓人家在此定居,故取名苗莊![詳細] |
分水嶺村 | ~208 | 村莊 | 地勢高稱之為嶺,且又位于恢河,洪河及汾水之流的分界處,古人在村中修一木閣兒,以木閣檐落水將水分開,流向三處,故得名分水嶺![詳細] |
小木廠村 | ~210 | 村莊 | 據傳,過去人們在山上砍伐木材,并堆放在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木材存放變得較多,故叫小木廠。…[詳細] |
大木廠村 | ~211 | 村莊 | 該村位于臥羊場山下,人們山上砍伐木材后,將較大的木料堆放于此,故得名大木廠。…[詳細] |
上余莊村 | ~217 | 鄉中心區 | 該村最早是由一家余姓人家建村,該村位置居上,故名上余莊。…[詳細] |
壩上村 | ~220 | 村莊 | 該村位于恢河壩的上面,故得名壩上。1958年為余莊公社壩上生產大隊;1984年改為余莊鄉壩上村民委員會至今。…[詳細] |
廟兒溝村 | ~221 | 村莊 | 1958年為余莊公社廟兒溝生產大隊;1984年改為廟兒溝村民委員會至今![詳細] |
東莊村 | ~223 | 村莊 | 據傳說,馬營海原是梁山縣,該村位于梁山縣的東面,故古有東莊之稱。后來水淹梁山縣,沙埋南莊村,炮打銅鑼灣,進而留下了東莊![詳細] |
東村村 | ~225 | 村莊 | 東村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東溝村 | ~227 | 村莊 | 1958年為東莊公社東溝生產大隊;1984年改為東莊鄉東溝村民委員會;2001年改為余莊鄉東溝村民委員會至今。…[詳細] |
黃土坡村 | ~232 | 村莊 | 該村座落在一面大坡上,四面土很多,人們盼望有土,故取名黃土坡![詳細] |
海子背村 | ~233 | 村莊 | 原名西海莊,后因位于馬營海的背面,故取名海子背。…[詳細] |
馬營村 | ~236 | 村莊 | 相傳宋朝時,在該村扎過騎兵營盤,故名馬營![詳細] |
石咀頭村 | ~237 | 村莊 | 從前村到石咀頭的沿路上,有十個石咀。因該村位于第十個石咀下面的溝口上,故取名十咀頭,因十與石同音,后演變為石咀頭![詳細] |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地位于余莊村而得名。
基本介紹:
一、鄉情概況
余莊鄉位于縣城西南15公里處,總面積163平方公里,由原來的東莊鄉和余莊鄉合并而來,余莊鄉農業、養殖業主要分布于寧白線路東側恢河畔河床及東山梁峁地帶,主要種植有莜麥、豌豆、山藥、胡麻四大作物,主要養殖豬、牛、羊、魚等畜禽。西山地區以煤炭、鋁等資源為主,F有17個行政村(原有39個村,其中2個移民搬遷村,6個采煤沉陷區移民村),3432戶8253人,常住915戶2141人,中共黨員458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331戶2912人,邊緣戶46戶146人,全部實現脫貧。2002年我鄉貧困戶人均收入9300元,非貧困戶人均收入11625元,其中工資性收入9850元,家庭經營收入1518
文化旅游:
汾陽宮遺址汾陽宮遺址(第四批省保)時代:隋地址:寧武縣余莊鄉天池汾陽宮筑于隋大業三年(607年),分外城、內城,環天池的建筑有亭、臺、樓、閣等,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隋煬帝曾四度來此避暑游覽。
歷史沿革:
1958年由分水嶺、余莊、苗莊3個鄉合并成立余莊公社,駐地上余莊村;1984年11月,由余莊公社更名為余莊鄉,2001年,東莊鄉并入余莊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