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北李村 | 隸屬:三泉鎮 |
區劃代碼:140825101207 | 代碼前6位:140825 |
行政區域:山西省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晉M |
長途區號:0359 | 郵政編碼:0440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初名御甲溝莊子,晉文公曾遇難避至此村之北的蒲城莊土地堂,后追兵趕到,君臣急避于村東萬丈深淵之窯洞,追兵一閃而過,傾刻離去。公曰:“天助我也,彼等離村矣!”文公感天地有恩,改御甲溝莊子為離村,后鄉人感離字不吉,改“離”為“李”,謂之李村。清順治間,重整區劃,因與古交公社南李村方位區別,改稱北李村。
基本介紹:
初名御甲溝(村東溝名)莊子,傳晉重耳逃國(公元前655年),遇追兵急避于此,旋追兵離去獲救,遂呼此莊為離村,后人感離字不吉,改離為李,稱李村。民國七年(1918)分區,因與南李村同名,改為北李村。北李村位于縣城西北15公里處,東為孝陵,西接席村。全村770人,1100畝土地,其中水澆地1080畝,是一個純農業村。
北李村村兩委成員實行值日制,村民每時每刻都可以到村委會找到村干部,村干部都可以隨時解決村民提出的相關問題,并能隨時接待上級領導來訪和收發上級有關文件。村里設立了黨務公開欄,村務公開欄,隨時公布上級黨委和政府的來文以及相關知識,遇到重大的決策和事情,必須通過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
歷史沿革:
1947年4月,新絳縣解放,北李村成立農會組織,實施土地改革。
1948年,由村民選舉產生村長、副村長、委員,屬第五區。
1953年,村中成立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屬席村鄉。
1956年,屬南社鄉。
1958年公社化后,屬三泉管理區。
1961年撤銷公社下轄的管理區,改稱北李生產大隊。
1968年,成立革命委員會,負責政工、武裝、生產、文教、衛生等工作。
1984年撤銷革命委員會,由村民選舉產生北李村民委員會
周邊相關:
北李村附近有新絳龍興寺、絳州署景區、絳守居園池、稷益廟堂、絳州文廟、白胎寺等旅游景點,有新絳云雕漆器、新絳遠志、絳州澄泥硯、絳州面塑、符村清蓮、羊雜爛等特產,有絳州鼓樂、新絳面塑、絳筆制作技藝、絳州木版年畫、新絳戲曲剪紙、絳州皮影戲等民俗文化。
區劃: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三泉鎮·北李村 |